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南歌子•游赏苏轼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连昌歜1,琼彝倒玉舟2.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1,琼彝倒玉舟2.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1、菰黍、昌歜,席间食品。2、琼彝、玉舟,酒壶、酒杯。
(1)这首词上片首句,将游赏十三楼时所见湖光山色和席间歌女容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写,请结合修辞手法说明。
(2)上片末句为什么提及“古扬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下片末句(“声绕……”)是怎样写出歌声动听、韵味悠长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1,琼彝倒玉舟2.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1、菰黍、昌歜,席间食品。2、琼彝、玉舟,酒壶、酒杯。
(1)这首词上片首句,将游赏十三楼时所见湖光山色和席间歌女容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写,请结合修辞手法说明。
(2)上片末句为什么提及“古扬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下片末句(“声绕……”)是怎样写出歌声动听、韵味悠长的?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1,琼彝倒玉舟2.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12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根据题干“将游赏十三楼时所见湖光山色和席间歌女容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写”的提示,结合诗句中有“眉”“眼”,对应的有“山”“波”,联系可知使用的手法是比喻.
(2)可结合《扬州慢》中的“竹西佳处”句可知“古扬州”是繁华之地,此词写“十三楼”正是要和“古扬州”形成对比,突出“十三楼”的胜景,情感当然是突出游览之乐.
(3)描写的对象是声音,通过“绕”、“飞”两字可以看出是赋予声音以动感,最后“晚云留”是烘托的手法,可结合《滕王阁序》中的“纤歌凝而白云遏”句赏析.

答案:
(1)运用了比喻手法:歌女的眉黛如山,酒后的醉眼流波.
(2)用意:和十三楼的游玩之乐进行对比,表现十三楼的观览之胜.心情:游兴之浓、游赏之乐.
(3)赋声以形,写出声音的余音袅袅和动态美感(绕、飞);侧面烘托,用晚云的滞留表达歌声的美妙.

鉴赏:
上阕以十三楼为主线,写词人欢饮和游人玩乐.起首“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写景状事,将楼边景物与游人之宴饮融为一体,极有趣味.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既写湖光山色之美妙,又暗含宴饮之欢乐.“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继续渲染盛况.作者写只要游人一登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游览扬州竹西亭的唐人,虽未直接描写十三楼,其壮丽景观却呼之欲出.
下阕以“歌声”为主线,继续写游乐“菰黍连昌歇,琼彝倒玉舟”写宴饮的酒食,衬托宴席的欢乐氛围,写游人尽兴之趣,隐含在湖光山色里心神俱醉,放浪形骸之意.
“谁家水调唱歌头”,写在宴会上听人唱《水调歌头》曲.这歌声极其悠扬,“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在湖泊山峦之间缭绕不绝,就连傍晚的云霞都久久不肯散去,好像也被歌声吸引了一样.
“眉峰与山”、“眼波与水”互为依托、交相辉映,成就了“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绝妙境界,富有诗情画意.该词中比喻、拟人、对比之手法处处皆在,却化于无形,全词通畅绝妙、浑然天成.
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
看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