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南歌子•游赏苏轼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连昌歜1,琼彝倒玉舟2.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1,琼彝倒玉舟2.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注:1、菰黍、昌歜,席间食品。2、琼彝、玉舟,酒壶、酒杯。
(1)这首词上片首句,将游赏十三楼时所见湖光山色和席间歌女容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写,请结合修辞手法说明。
(2)上片末句为什么提及“古扬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下片末句(“声绕……”)是怎样写出歌声动听、韵味悠长的?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1,琼彝倒玉舟2.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注:1、菰黍、昌歜,席间食品。2、琼彝、玉舟,酒壶、酒杯。
(1)这首词上片首句,将游赏十三楼时所见湖光山色和席间歌女容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写,请结合修辞手法说明。
(2)上片末句为什么提及“古扬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下片末句(“声绕……”)是怎样写出歌声动听、韵味悠长的?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1,琼彝倒玉舟2.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12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1,琼彝倒玉舟2.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注:1、菰黍、昌歜,席间食品。2、琼彝、玉舟,酒壶、酒杯。
(1)这首词上片首句,将游赏十三楼时所见湖光山色和席间歌女容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写,请结合修辞手法说明。
(2)上片末句为什么提及“古扬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下片末句(“声绕……”)是怎样写出歌声动听、韵味悠长的?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1,琼彝倒玉舟2.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注:1、菰黍、昌歜,席间食品。2、琼彝、玉舟,酒壶、酒杯。
(1)这首词上片首句,将游赏十三楼时所见湖光山色和席间歌女容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写,请结合修辞手法说明。
(2)上片末句为什么提及“古扬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下片末句(“声绕……”)是怎样写出歌声动听、韵味悠长的?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1,琼彝倒玉舟2.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12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根据题干“将游赏十三楼时所见湖光山色和席间歌女容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写”的提示,结合诗句中有“眉”“眼”,对应的有“山”“波”,联系可知使用的手法是比喻.
(2)可结合《扬州慢》中的“竹西佳处”句可知“古扬州”是繁华之地,此词写“十三楼”正是要和“古扬州”形成对比,突出“十三楼”的胜景,情感当然是突出游览之乐.
(3)描写的对象是声音,通过“绕”、“飞”两字可以看出是赋予声音以动感,最后“晚云留”是烘托的手法,可结合《滕王阁序》中的“纤歌凝而白云遏”句赏析.
答案:
(1)运用了比喻手法:歌女的眉黛如山,酒后的醉眼流波.
(2)用意:和十三楼的游玩之乐进行对比,表现十三楼的观览之胜.心情:游兴之浓、游赏之乐.
(3)赋声以形,写出声音的余音袅袅和动态美感(绕、飞);侧面烘托,用晚云的滞留表达歌声的美妙.
鉴赏:
上阕以十三楼为主线,写词人欢饮和游人玩乐.起首“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写景状事,将楼边景物与游人之宴饮融为一体,极有趣味.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既写湖光山色之美妙,又暗含宴饮之欢乐.“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继续渲染盛况.作者写只要游人一登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游览扬州竹西亭的唐人,虽未直接描写十三楼,其壮丽景观却呼之欲出.
下阕以“歌声”为主线,继续写游乐“菰黍连昌歇,琼彝倒玉舟”写宴饮的酒食,衬托宴席的欢乐氛围,写游人尽兴之趣,隐含在湖光山色里心神俱醉,放浪形骸之意.
“谁家水调唱歌头”,写在宴会上听人唱《水调歌头》曲.这歌声极其悠扬,“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在湖泊山峦之间缭绕不绝,就连傍晚的云霞都久久不肯散去,好像也被歌声吸引了一样.
“眉峰与山”、“眼波与水”互为依托、交相辉映,成就了“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绝妙境界,富有诗情画意.该词中比喻、拟人、对比之手法处处皆在,却化于无形,全词通畅绝妙、浑然天成.
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
(2)可结合《扬州慢》中的“竹西佳处”句可知“古扬州”是繁华之地,此词写“十三楼”正是要和“古扬州”形成对比,突出“十三楼”的胜景,情感当然是突出游览之乐.
(3)描写的对象是声音,通过“绕”、“飞”两字可以看出是赋予声音以动感,最后“晚云留”是烘托的手法,可结合《滕王阁序》中的“纤歌凝而白云遏”句赏析.
答案:
(1)运用了比喻手法:歌女的眉黛如山,酒后的醉眼流波.
(2)用意:和十三楼的游玩之乐进行对比,表现十三楼的观览之胜.心情:游兴之浓、游赏之乐.
(3)赋声以形,写出声音的余音袅袅和动态美感(绕、飞);侧面烘托,用晚云的滞留表达歌声的美妙.
鉴赏:
上阕以十三楼为主线,写词人欢饮和游人玩乐.起首“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写景状事,将楼边景物与游人之宴饮融为一体,极有趣味.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既写湖光山色之美妙,又暗含宴饮之欢乐.“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继续渲染盛况.作者写只要游人一登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游览扬州竹西亭的唐人,虽未直接描写十三楼,其壮丽景观却呼之欲出.
下阕以“歌声”为主线,继续写游乐“菰黍连昌歇,琼彝倒玉舟”写宴饮的酒食,衬托宴席的欢乐氛围,写游人尽兴之趣,隐含在湖光山色里心神俱醉,放浪形骸之意.
“谁家水调唱歌头”,写在宴会上听人唱《水调歌头》曲.这歌声极其悠扬,“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在湖泊山峦之间缭绕不绝,就连傍晚的云霞都久久不肯散去,好像也被歌声吸引了一样.
“眉峰与山”、“眼波与水”互为依托、交相辉映,成就了“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绝妙境界,富有诗情画意.该词中比喻、拟人、对比之手法处处皆在,却化于无形,全词通畅绝妙、浑然天成.
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
看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岳阳楼记第三四段赏析,要详细以及它和第五段的承接关系 2020-06-09 …
三层楼有一个富人,很愚蠢.他看到另一个富人家的房屋是三层楼,轩敞壮丽,心中好生羡慕.他有的是钱,马 2020-06-25 …
有一座三层楼失火了,一名消防队队员搭梯子上去抢救,当他爬到梯子正中1级时,二楼窗口喷出火来,他往下 2020-06-27 …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赏析如题谢谢了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赏析一下这一句,100~ 2020-07-05 …
某宾馆的一号楼共有10层,二号楼共有3层,三号楼共有4层.现从一号楼、二号楼、三号楼的每层指派1人 2020-08-04 …
英语翻译(一)、园山园中掇山,非士大夫好事者不为也.为者殊有识鉴.缘世无合志,不尽欣赏,而就厅前三峰 2020-11-11 …
李洁家的住所是三层楼房,楼房的管理员告诉她,第三层楼里住有18人,四二层楼里住有20人,其中,成年男 2020-11-14 …
二楼与三楼高度是8米多,一楼为何不算我家三层楼房,一楼地势低,里面高度2.35-2.4米,二楼与三楼 2020-11-14 …
我家是农村户,现有一幢三层楼房和一间老屋,现在想在三层楼处进行原拆原建,请问那间老屋要拆吗三层楼在我 2020-12-06 …
有一座三层楼房不慎起火,一位消防员搭梯子爬往三楼救人.当他爬到梯子正中一级后,他又再向有一座三层楼房 2020-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