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求一篇一千多字的文艺评论拜托各位了3Q文艺作品赏析作品赏析怎么写

题目详情
求一篇一千多字的文艺评论拜托各位了 3Q
文艺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 怎么写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人与命运的友情 ——评余华《活着》 在中国的历史上,80年代是一个颇为特殊的时期,中国的文化界在经历了长期的压抑之后终于释放,一系列具有批判意义与现实哲理的文学作品.80年代的诗人是神奇而浪漫的,而80年代的小说则具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厚重感,《平凡的世界》,《绿化树》,《黑骏马》,《棋王》等,都是这一时期最为优秀的代表,当然,也不能缺少我们今天要谈论的这部《活着》. 其实《活着》的真正完稿是在1993年,但余华先生写作的发端是在80年代,这部小说秉承了那个时期小说的深沉与厚重,因此,我还是要把它归于这个时代. 反观当今文坛,浮躁之风甚嚣尘上,近年来能真正禁得起时间荡涤的作品已愈发难觅,于是我们更加需要这样一部作品来重新充实我们的心灵. 《活着》为我们塑造了福贵这样一个人并不光辉但十分丰满的人物,他的一生中充满了苦难与悲伤,他的亲人因为天灾人祸先后离他而去,让他孑然一身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但他没有抱怨,他依然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友好,他依然维持着他和命运的友情. 记得约翰. 列侬在给好友斯塔.萨格里夫的信中写到:“在我的记忆中,充满了悲伤,悲伤如此之深重,令人麻木.”福贵的记忆中同样也是充满了悲伤,而且更为深重,但从字里行间,很难看出他麻木了,他在讲述他的故事时,语调是如此的平静,甚至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他是一个平凡的中国农民,但从某个角度来说,他也是一个不平凡的奇人. 《活着》这部小说从结构上来说是二元的,它从头至尾都存在着两个讲述人,两个时空.在这部小说里,一个时空是“我”所在的的那个时空,即现在;另一个时空是福贵的时空,即他的一生.讲述人的交替,时空的更迭,让读者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反观过去,对比今朝,读之别有一番唏嘘感慨. 作者在中文版的序言中讲到:“我和现实关系紧张,说得严重一点,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 这是最令我产生共鸣的的一段话.我曾经先后两次阅读这部作品,之间大约相隔了三年时间.也许有人会笑我仅仅读过两次就敢评论,但是要知道,有些书要阅读无数次才能有所收获,有些书读了不会有收获,也有这样一些书,他们不需要反复阅读,但阅读者可以产生丰富的情感与感悟,《活着》就是这样的一部书. 第一次读《活着》,读到的是其中的一面.读到的是其作为中国底层人生活全景画的的一面.这一面带给人们的是悲悯与愤怒.福贵的一生,经历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跃进、文革与后来的改革,我们可以通过福贵的眼睛,看到这些事件对于底层人民的影响.其中首推对大跃进的描写. 大跃进开始后,福贵村里的锅全被砸掉去炼钢铁,家里的地被收归公社,甚至柴米油盐都被充公,生活中都在说诸如“跑步向共产主义”,“炼了钢铁做成炮弹去打蒋介石”这样的话,这些话现在看来也许是荒唐与可笑的,但是《活着》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叙述了这一切,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一一个全新的不加任何评价的的视角去了解这一段历史. 然而,全书最震撼人心的情节也出现在这一时间段,作者以平实的笔触,记录下了福贵儿子有庆的死亡. 县长的妻子难产失血过多需要紧急输血,而恰恰只有有庆的血型相符.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描写:“那时候有庆已经不行了,可出来个医生却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医生是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他还不住手,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回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回产房就县长的女人去了.” “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是整段的关键,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在胡闹中葬送了,不是只有强盗会草菅人命.整个献血的过程完全就是一场闹剧,为了救官太太,医院饥不择食的竟然找来了一群十二三岁的完全没有献血能力的小学生,更不惜把一个孩子的血抽干,一切就是一句胡闹了事.我在读到这里时愤怒了、悲哀了,人的生命难道真的如同蝼蚁,生命的价值难道真的可以随意践踏,更令我不能相信的是,这居然是发生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无疑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第二次读《活着》,我的视角转变了,内心的愤怒也已平静,就像作者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以小说中“我”的角度来看,福贵的活着就是一种幸存,一种被死神放过的幸存.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来看就并非如此,让我们转到富贵的视角,我前面写过:福贵在讲述他的故事时,语调是如此的平静,甚至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由此我们也许可以体味到一种超然.对于富贵而言,生活是一个人自己的经历,而幸存是别人对他生活的一种看法,这与他无关. 不知大家是否感受过亲人离去所带来的伤痛,而福贵,他的父母、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外孙都在他的生活中的不经意间其他而去,多少次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创伤几乎是致命的,然而他对命运永远是友好的,甚至当有庆被以那样一种方式“杀死”后,福贵也只是在短暂的发作后归于平静,对他来说,这就是生活. 余华先生说这部小说的灵感是来自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各种的老黑奴经历了同福贵一样的苦难,他是福贵的原型.黑奴的命运很难改变,对他来说生活的磨难应该平静地接受,然后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福贵也是如此.这不是逆来顺受,这不是对命运的屈服,富贵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谛:与生活讲和,与命运友好.佛教告诉我们: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人生就是苦谛. 红色的封面底色,黑色的标题,凸印的一个老人的隐约身影,《活着》的封面朴实无华,但却切合主题.我相信那个隐约的身影就是福贵,他沉浸在一片红色之中,着红色既是欢乐有时痛苦;它是女儿嫁衣的颜色,它是儿子鲜血的颜色.这就是福贵的悲喜人生,这就是《活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