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玉楼春•戏赋云山辛弃疾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1)“四面浮云猜是汝”一句中的“猜”字换为“知”可以吗?为什么?
(2)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是如何表达的?可任选两句加以赏析。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1)“四面浮云猜是汝”一句中的“猜”字换为“知”可以吗?为什么?
(2)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是如何表达的?可任选两句加以赏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了“炼字”.答题模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本题重在分析使用“知”和“猜”在表达效果上的区别.
(2)分析诗人的感情注意主旨关键词语,“忽”“拍手笑”“喜”,体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诗歌中下片前两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
答案:
(1)不行(1分),因为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上句的疑问语气不相搭配,且显得呆板(2分);而用猜字,使全句灵动活泼,声情毕现(1分).(共4分)
(2)表达了重睹青山的喜悦之情(1分).前两句借景抒情,作者通过写风起云散、青山忽见的景物变化,来表达重见青山的惊喜:后两句以老僧的欢快举止和情态,映衬诗人之青(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得3分)
参考译文:
什么人在半夜把山推走了?抬头看四面都是浮云,猜想是浮云干的.平常相对而视的几座山峰,现找遍河边却寻不到它们在哪里.
西风猛然吹起,浮云飘动,忽然看到东南方向有一座擎天高山.老僧拍看手笑着夸赞,还在高兴青山依旧在这里.
赏析: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起句用典,《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这段话是为抒发他有藏必亡的虚无观点立论的.
以作者的词句同黄氏的诗句相比较,黄氏的“持”字径从《庄子》语中“负之而走”的“负”字而来,稍显得拘泥朴实;而词人的“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笼罩的景象.可见,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师其字面,而在于能否即景会心,缘事而变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盖“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起句的诘问语气不相搭配,且使此句也显得呆滞;而著一“猜”字,不仅和起句的诘问语气相吻合,而且还使全韵灵动活泼,声情若掬.歇拍一韵紧承前韵,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词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寻觅“常时相对”的青山?因为青山是他闲居瓢泉期间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实写照.“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可见词人对青山的感情是多么深厚,怪不得他要殷勤寻觅呢.
词的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下片则写重睹青山的喜悦.下片两句笔锋一转,景象突然一变:西风乍起,浮云飘散,忽然看见平时与之相亲相爱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样,岿然耸立在东南天际.说写词人重睹青山的喜悦,可又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见”,来表现作者在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如果说下片一韵着重写浮云散而青山见的自然景观须臾间的变化的话,那么结拍一韵还不该直接抒写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吗?作者偏不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这样写不仅多一层曲折,而且还丰富了词境,说明热爱青山、关心青山是否依旧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2)分析诗人的感情注意主旨关键词语,“忽”“拍手笑”“喜”,体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诗歌中下片前两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
答案:
(1)不行(1分),因为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上句的疑问语气不相搭配,且显得呆板(2分);而用猜字,使全句灵动活泼,声情毕现(1分).(共4分)
(2)表达了重睹青山的喜悦之情(1分).前两句借景抒情,作者通过写风起云散、青山忽见的景物变化,来表达重见青山的惊喜:后两句以老僧的欢快举止和情态,映衬诗人之青(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得3分)
参考译文:
什么人在半夜把山推走了?抬头看四面都是浮云,猜想是浮云干的.平常相对而视的几座山峰,现找遍河边却寻不到它们在哪里.
西风猛然吹起,浮云飘动,忽然看到东南方向有一座擎天高山.老僧拍看手笑着夸赞,还在高兴青山依旧在这里.
赏析: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起句用典,《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这段话是为抒发他有藏必亡的虚无观点立论的.
以作者的词句同黄氏的诗句相比较,黄氏的“持”字径从《庄子》语中“负之而走”的“负”字而来,稍显得拘泥朴实;而词人的“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笼罩的景象.可见,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师其字面,而在于能否即景会心,缘事而变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盖“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起句的诘问语气不相搭配,且使此句也显得呆滞;而著一“猜”字,不仅和起句的诘问语气相吻合,而且还使全韵灵动活泼,声情若掬.歇拍一韵紧承前韵,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词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寻觅“常时相对”的青山?因为青山是他闲居瓢泉期间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实写照.“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可见词人对青山的感情是多么深厚,怪不得他要殷勤寻觅呢.
词的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下片则写重睹青山的喜悦.下片两句笔锋一转,景象突然一变:西风乍起,浮云飘散,忽然看见平时与之相亲相爱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样,岿然耸立在东南天际.说写词人重睹青山的喜悦,可又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见”,来表现作者在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如果说下片一韵着重写浮云散而青山见的自然景观须臾间的变化的话,那么结拍一韵还不该直接抒写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吗?作者偏不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这样写不仅多一层曲折,而且还丰富了词境,说明热爱青山、关心青山是否依旧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看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选出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 )(3分)A.廖廓蹂躏愁怅揠苗助长B.方遒挑衅浮藻叱咤风云C.扭扣骨髓 2020-05-1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玉楼春•戏赋云山辛弃疾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 2020-06-09 …
出现云南“过桥米线人人爱”、陕西“面条似腰带”的主要原因是()A.云南盛产大米,陕西盛产小麦、玉米 2020-06-19 …
在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原句。(1)更深月色半人家,。(刘方平《月夜》)(2),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 2020-06-22 …
简答题(10分)小题1:《红楼梦》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湘云、袭人劝说宝玉,宝玉听了大觉逆耳 2020-06-22 …
请问张炎《浪淘沙题陈汝朝百鹭画卷》中“玉立水云乡,尔我相忘”.浪淘沙题陈汝朝百鹭画卷张炎玉立水云乡 2020-06-28 …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列各题。玉楼春•戏赋云山辛弃疾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 2020-07-03 …
在线求指导: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阅读下面这首诗,夜半闻横管[宋]程俱①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 2020-11-07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的小题。(6分)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 2020-11-25 …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 2021-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