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对后世深远影响
题目详情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对后世深远影响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艺术成就:
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物色可以概括为:
一、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且看《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诗中著名的诗篇之一.前半部分着重叙说“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后半部分集中写欣赏自然景物的悠然心情.首二句便以一对矛盾对立的句式为后文的设问埋下了伏笔:结庐(造屋)在人境(人世)就免不了人世交往的纷扰(车马的喧闹不正是纷扰人世的一个缩影和象征吗?),而我们于人境中结庐的诗人却恰恰避开了车来马去的人间的喧嚣.为什么能如此呢?这便自然引出一个带有悬念性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而“心远地自偏”便道出一个富有深刻哲理意蕴的回答:心灵既远远地摆脱了世俗的束缚,那么虽处喧境也和居于偏僻之地一样.存在决定意识.一般来说,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心境恬淡静谧;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意识也可对存在产生反作用,心境的恬淡静谧也可使喧闹的环境变得偏僻幽静.一千五百年前的诗人通过自身的体验,形象地道出了这样一个辩证的道理,这可谓由艺术通向辩证法认识论的奇迹.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形象地写出了“心远地自偏”的全部意境.其中的这个“见”字用得极好,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有的本子作“望”(见《昭明文选》)则大谬.苏轼曾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东坡题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一步丰富了诗人“悠然见南山”时的美妙意境.“日夕”乃“傍晚”,“相与还”即“结伴而归”,诗人看到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之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归去来兮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句,这“飞鸟相与还”也隐含着诗人舍弃“以心为形役”的官场而归返田园的惬意情怀.最后二句是又一对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从字面来看是说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欲辨已忘言”句意本《庄子》而来.《庄子·齐物论》云:“辨也者,有不允也.夫大道不称,大辨不言.”《外物篇》云:“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说:“‘意’字从上文‘心’字生出,又加上‘真’字,更跨进一层,则‘心远’为一篇之骨,‘真意’为一篇之髓.”东方树在《昭昧詹言》中也说:“境既闲寂,景物复佳,然非‘心远’则不能领略其真意味.”这对全诗的精要作了极好的概括.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 “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
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其八)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 (《养一斋诗话》),是中肯之论.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 “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又如《拟古》其三: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有些朋友并不理解自己的态度,一再劝说出仕.可是燕子却翩翩而来,丝毫也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似乎燕子在问诗人:我的心是坚定的,你的心也像我一样坚定吗?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浅显平淡却有奇趣.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读山海经》其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两个“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寻味.又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十分精辟.
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待”字、 “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关于陶诗的艺术渊源,锺嵘《诗品》曰:“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 其后多有反对此说的,今人则多表示赞同.从今存应璩诗以及关于应璩的传记资料看来,他与陶渊明很不一样,与其说陶诗源于应璩,不如说源于汉、魏、晋诸贤,应璩一人不足以笼罩他.如果一定要说得具体些,可以说陶诗源于《古诗》,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影响:
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诗人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成为后世正直文人的人生目标.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艺术上,他追求诗歌语言朴素明洁,平淡自然,使人感到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这种质朴的风貌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独树一帜,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
晋代诗人陶渊明其作品以风格自然、语言质朴、凝练、意境隽永而为人所称道,尤其大量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的作品,更是诗坛上一枝秀丽的奇葩,被后人称为“田园”诗派.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提炼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在自然恬静的田园中漫步一样,给人无穷的遐想,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他的诗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意境悠远恬淡,意蕴深长,号称是田园诗中的极品.苏轼评陶诗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朱光潜说古往今来,陶渊明是诗界第一人.“千家注杜,五百注陶”.陶渊明独特的艺术个性以及作为伟大诗人的品格,仍然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在红尘滚滚、人欲横流的时代,世俗的诱惑是无与伦比的,但能洁身自好,守住良知和人格,也算伟大.
陶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朴素亲切的语言.陶诗平易近人,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外,几乎看不见什么形容词,但诗人更泛地却把日常生活写进诗里,使之充满诗意.真挚的感情.诗人不会把具体的形象精雕细刻,而是把自己最真挚、最美好的内在感情倾注笔端,将自己的人格之“真”与艺术之“美”统一为一体.白描的手法.陶诗平平地叙述,淡淡地描写,无奇突的警句和华丽的词藻,却精炼而富于形象性,以它真淳的风韵意致,激发起读者最广泛、最丰富的艺术联想. 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给后世的文人们留下有益的启示.
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物色可以概括为:
一、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且看《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诗中著名的诗篇之一.前半部分着重叙说“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后半部分集中写欣赏自然景物的悠然心情.首二句便以一对矛盾对立的句式为后文的设问埋下了伏笔:结庐(造屋)在人境(人世)就免不了人世交往的纷扰(车马的喧闹不正是纷扰人世的一个缩影和象征吗?),而我们于人境中结庐的诗人却恰恰避开了车来马去的人间的喧嚣.为什么能如此呢?这便自然引出一个带有悬念性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而“心远地自偏”便道出一个富有深刻哲理意蕴的回答:心灵既远远地摆脱了世俗的束缚,那么虽处喧境也和居于偏僻之地一样.存在决定意识.一般来说,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心境恬淡静谧;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意识也可对存在产生反作用,心境的恬淡静谧也可使喧闹的环境变得偏僻幽静.一千五百年前的诗人通过自身的体验,形象地道出了这样一个辩证的道理,这可谓由艺术通向辩证法认识论的奇迹.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形象地写出了“心远地自偏”的全部意境.其中的这个“见”字用得极好,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有的本子作“望”(见《昭明文选》)则大谬.苏轼曾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东坡题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一步丰富了诗人“悠然见南山”时的美妙意境.“日夕”乃“傍晚”,“相与还”即“结伴而归”,诗人看到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之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归去来兮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句,这“飞鸟相与还”也隐含着诗人舍弃“以心为形役”的官场而归返田园的惬意情怀.最后二句是又一对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从字面来看是说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欲辨已忘言”句意本《庄子》而来.《庄子·齐物论》云:“辨也者,有不允也.夫大道不称,大辨不言.”《外物篇》云:“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说:“‘意’字从上文‘心’字生出,又加上‘真’字,更跨进一层,则‘心远’为一篇之骨,‘真意’为一篇之髓.”东方树在《昭昧詹言》中也说:“境既闲寂,景物复佳,然非‘心远’则不能领略其真意味.”这对全诗的精要作了极好的概括.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 “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
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其八)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 (《养一斋诗话》),是中肯之论.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 “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又如《拟古》其三: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有些朋友并不理解自己的态度,一再劝说出仕.可是燕子却翩翩而来,丝毫也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似乎燕子在问诗人:我的心是坚定的,你的心也像我一样坚定吗?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浅显平淡却有奇趣.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读山海经》其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两个“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寻味.又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十分精辟.
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待”字、 “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关于陶诗的艺术渊源,锺嵘《诗品》曰:“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 其后多有反对此说的,今人则多表示赞同.从今存应璩诗以及关于应璩的传记资料看来,他与陶渊明很不一样,与其说陶诗源于应璩,不如说源于汉、魏、晋诸贤,应璩一人不足以笼罩他.如果一定要说得具体些,可以说陶诗源于《古诗》,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影响:
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一直传为美谈.诗人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成为后世正直文人的人生目标.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艺术上,他追求诗歌语言朴素明洁,平淡自然,使人感到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这种质朴的风貌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独树一帜,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
晋代诗人陶渊明其作品以风格自然、语言质朴、凝练、意境隽永而为人所称道,尤其大量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的作品,更是诗坛上一枝秀丽的奇葩,被后人称为“田园”诗派.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提炼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在自然恬静的田园中漫步一样,给人无穷的遐想,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他的诗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意境悠远恬淡,意蕴深长,号称是田园诗中的极品.苏轼评陶诗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朱光潜说古往今来,陶渊明是诗界第一人.“千家注杜,五百注陶”.陶渊明独特的艺术个性以及作为伟大诗人的品格,仍然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在红尘滚滚、人欲横流的时代,世俗的诱惑是无与伦比的,但能洁身自好,守住良知和人格,也算伟大.
陶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朴素亲切的语言.陶诗平易近人,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外,几乎看不见什么形容词,但诗人更泛地却把日常生活写进诗里,使之充满诗意.真挚的感情.诗人不会把具体的形象精雕细刻,而是把自己最真挚、最美好的内在感情倾注笔端,将自己的人格之“真”与艺术之“美”统一为一体.白描的手法.陶诗平平地叙述,淡淡地描写,无奇突的警句和华丽的词藻,却精炼而富于形象性,以它真淳的风韵意致,激发起读者最广泛、最丰富的艺术联想. 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给后世的文人们留下有益的启示.
看了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对后世...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石湾艺术陶瓷俗称为“石湾公仔”,塑造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现人体肌肤,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温情 2020-04-07 …
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忆江南》一诗的作者是张志和.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出自《 2020-05-20 …
将下面各组中不是一类词语的序号填在括号里A曲艺B电影C歌舞D录像E报纸F戏剧() 2020-06-11 …
英语翻译摘要:声乐艺术是音乐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欣唱的语言可以说是声乐的灵 2020-06-24 …
湖南卫视热播节目“我是歌手”很受青少年喜欢。下列器官不会直接影响歌手发声的是A.鼻B.喉C.肺D. 2020-06-26 …
英语翻译回信:没能按诺言给您回信真是十分对不起.你那首音乐不错,不过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哈哈.在这里 2020-08-03 …
实验小学举行文艺汇演,歌舞类和器乐类节目共有45个,其中歌舞类节目有25个,歌舞类,器乐类各占全部节 2020-12-07 …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问题:严冬不xiāo索,何以见阳春。冬天是冷俊中yùn育希望的季节,冬天是冷静中充 2021-01-19 …
1931年,中国人自己制作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上海公映,这一作品[]A.反映了“有声电影 2021-01-20 …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②《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③中国正式接 2021-01-20 …
相关搜索: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对后世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