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李清照"如梦令"最后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100字作文
题目详情
李清照"如梦令"最后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100字作文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出自南宋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词的大意是:昨夜雨疏风猛.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时如何知屋外"风雨"?)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读者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词的大意是:昨夜雨疏风猛.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时如何知屋外"风雨"?)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读者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看了 李清照"如梦令"最后一句"知...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小制作"奇妙的水"作文350字 2020-05-16 …
用"如果没有合作"造句.例:如果没有合作,或许世界大战后人类的历史将要改写 2020-06-08 …
李清照"如梦令"最后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020-06-09 …
新晴中第四句中"偷"字又作"径″,请检要分析这两个字来达上有什么妙处 2020-06-11 …
归去来兮辞中的"亲故多劝余为长吏"的故,一定要是故友的意思吗,作"因此,所以"讲行不行如题 2020-06-16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中的"绿"字可以换成()()()等字,但绿字显然更加传神. 2020-06-27 …
姓氏"敬"为何读作"gou". 2020-06-27 …
红灯停,绿灯行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人所共知的,能否将红绿灯的作用互换一下呢?我们平时见到的太阳光是 2020-07-13 …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尾联的"曲径通幽处"中,有版本"曲"作"竹",是"曲径"好还是"竹径"好? 2020-11-26 …
写诗中能否用"师表"代指<出师表>呢? 2020-1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