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项羽本纪中讲了项羽的什么事例?说明他是怎样的人?
题目详情
项羽本纪中讲了项羽的什么事例?说明他是怎样的人?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扬项抑刘不符合《项羽本纪》的实际
正因为对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曲解了,所以连带发生了对《史记》具体篇章的一系列错误的认识,认为《项羽本纪》扬项抑刘就是其中一个最典型的错误,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2009-8-4 13:07 回复 千秋悠客 102位粉丝 6楼(一)对安排项羽入本纪认识有误
正统论者认为项羽没有当皇帝,而司马迁却将项羽入本纪,“充分显露了他卓越的思想见解和救世济民的热情.”(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之《中国文学史》)笔者则不以为然.司马迁写《史记》要成一家之言即自成体系,如果他也像《汉书》那样,把项羽降入列传,那么项羽三年灭秦之后,“政由羽出”的时期该怎么记事呢?还用秦纪年吗?秦已被项羽所灭了.用汉王年号吗?要知道“汉王”本身都是项羽分封的,那样作岂不是颠倒历史,自乱体系?司马迁《秦楚之际月表第四》云: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捩灭秦,自项氏.拨乱除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今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所谓“号令三嬗”即政权由秦--楚--汉三易其主.因为陈涉虽首难,但不久便失败了,天下仍以秦称.自项羽才灭秦,自号西楚霸王,“政由羽出”,分封诸侯,当然包括分封刘邦为“汉王”在内.秦汉之间“受命”的当然是楚即项羽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用的是“受命”二字,即“受命于天,既受永昌”之“受命”二字,放在秦汉之间,说明这一阶段项羽乃实际上为“受命”之主.如果不把项羽纳入本纪,灭秦之后,“成于汉家”之前这一段历史空白就无法交代.由此观之,司马迁将项羽纳入本纪,乃是事所使然,势所必然,自成体系之所必需,根本不存在有意扬项抑刘的问题.也就是说,王允的“谤书论”以及当今所谓的歌颂论,都与司马迁的本意毫无关.
如果认为项羽没有当皇帝,司马迁将其入本纪,就“充分显露了他卓越的思想见解和救世济民的热情”,那么,司马迁在《高祖本纪第八》之后,紧接着写《吕太后本纪第九》又怎么解释呢?反过来说,孝惠帝“自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至“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当了七年皇帝,司马迁却并没有写《孝惠帝本纪》.孝惠帝之后、文帝之前,还有几个非孝惠帝嫡子的皇帝也都没有入本纪.这又怎么解释呢?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司马迁看重历史事实,看重他自立的体系.即当时实际是谁主政、谁就应该入本纪.刘邦之后名义上曾经历了孝惠等几个皇帝,但实际主政的都是吕太后,故安排吕太后入本纪.同理,灭秦之后,实际上“政由羽出”,故理应安排项羽入本纪.可见把项羽入本纪认定为司马迁有意扬项抑刘,“显露了他卓越的思想见解”云云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另外还要说明的一点是:不要误以为写入本纪就是赞扬,还要看作者所选取的材料是什么.比如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而刘邦最后攻鲁久攻不下,直到刘邦将项羽之首传示于鲁,鲁才下.这说明项羽平时对鲁一定相当不错,否则不可能出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 (《高祖本纪》)如果司马迁将项羽如何有恩于鲁的事迹写出来,恐怕项羽的形象就又有所不同.然而司马迁却没有选取这方面的材料,致使读者读完《项羽本纪》之后,只知道项羽是一个残暴而愚蠢的人物.这样的本纪不仅不能提升主人的整体形象,相反,还有损主人的形象.
2009-8-4 13:09 回复 千秋悠客 102位粉丝 8楼(二)对主要情节理解有误
正统论者对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有关项羽的几个最典型的情节如鸿门宴不杀刘邦,及垓下别姬、乌江自刎等都作了错误的理解,因而以为司马迁是欲通过这几个情节表明项羽虽然失致了仍不失为一个英雄;刘邦虽然成功了,但本质上仍是一个流氓无赖.于是得出了《项羽本纪》扬项抑刘的错误结论.笔者以为上述这些典型事例的确存在于《项羽本纪》中,关健是应如何看待这些事例的问题.首先说司马迁总体上是怎样看待这些事例的.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称他写《史记》的目的是“网罗天下放失旧文,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上述事例的几个基本看法:这些事例都是经过司马迁收集整理并进行过粗略考证的,基本上是事实,此其一.其二,写作目的是为了考查项羽和刘邦是怎么“成效兴坏”的.因而,这些典型事例是项羽终被刘邦战胜、“卒亡其国,身死东城”的确凿见证.
这一点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君臣有详细的说明: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赞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否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抢也.”
显然,司马迁在此是借刘邦之口指出“成败兴坏”的关健是怎样用人,其意并不在衰贬.有,显然也只是扬刘抑项,而丝毫没有扬项抑刘之意.
2009-8-4 13:22 回复 千秋悠客 102位粉丝 9楼我们再看《项羽本纪赞》: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日:“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耶?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板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009-8-4 13:23 回复 千秋悠客 102位粉丝 10楼这一段可以分三层来理开头至“何兴之暴也”为第一层,首先表达作者总的感情态度,对这个政治b发户感到不可理解,有一种揶揄嘲讽的味道,与我们今人谈到那些b发户的感情和态度没有什么两样.第二层从第一层之后至“未尝有也.”这一层是讲项羽的功绩.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对项羽的功绩故事,只是客观的记述,“非所谓作也”,即并没见“热情歌颂”之意.二是以对比的方式,写项羽白手起家,到成为“近古以来未偿有也”的人物,看似赞颂,实际仍是对其“暴发”的一种不可理解的感慨.余下为第三层.这一层是讲项羽的问题.问题涉及到项羽的性格、人品、政策等多方面.这是上述整段文字的落脚点.细审原意,司马迁在《项羽本纪赞》中,对项羽其兴也暴,其亡也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考察,其结论为“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这段文字是对《项羽本纪》的总结,深刻批评了项羽不懂“霸王”之道,以致身败名裂而不悟.而在前引之《中国文学史》第二大段中,却将这段文字理解为“热情地歌颂”,并说寄予了“深刻的同情”.这显然不符合作品的实际,也不符合司马迁的本意.
2009-8-4 13:25 回复 千秋悠客 102位粉丝 11楼其次,我们再具体来看看司马迁是从哪个角度来使用前面所说的几个所谓典型事例的:
1、鸿门宴不杀刘邦的问题.鸿门宴不杀刘邦,让煮熟的鸭子飞了,这只能说明项羽的愚蠢而与项羽的仁慈毫无关系.试想他刚听到曹无伤有关刘郑欲王关中时的报告之后是什么心态?那时他大怒,下令军中“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里哪有一丝一毫的仁慈之心?后来因为自己的叔父当了内奸,项羽为叔父所卖而不自知,竟听信了叔父不应杀刘邦之言,加之第二天刘邦与张良、樊哙君臣的一番精彩的“表演”,才使愚蠢的项羽最终不听范增之言即刘邦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让刘邦得以逃脱.这里,司马迁笔下的主人公项羽,分明是一位暴烈、愚蠢的莽夫,何仁慈之有?
2、垓下别姬的问题.别姬一场的确颇具人情味.但在司马迁的笔下,这“人情味”却成了项羽的致命死穴.在四面楚歌声中,面对全军覆亡的命运,身为最高统帅的项羽,丝毫也没有想到长期同自己并肩战斗、出生入死的十万将士,而心中念念不舍的只有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宝马.由此,足见其平日“人情味”之狭隘.仅此一点,就足以令人齿寒心冷,不说在司马迁时代,就是在今天,这样的统帅,这样的“人情味”, 也同样会令人不齿.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这与刘邦“为天下者不顾家”的气概相比,是何等的小气,何等的愚蠢!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按照刘邦的观点,项羽别姬是项羽赶走他身边唯一的人才范增之后,迟早必然会发生的事情.闹到别姬的地步,这本身就是对项羽最有力的一种批判!司马迁将这一发生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生死厮杀,惨烈搏击中的细小情节,选入《项羽本纪》,并与项羽入咸阳时“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的行为前后呼应,这分明是在批判项羽胸无大志,贪恋欲利,至死不悟.用司马迁的话说,这是“祸莫憯于欲利”.凭什么说司马迁写垓下别姬是在歌颂项羽的人品呢?
3、乌江自刎,是项羽悲剧的顶点.正统论者之所谓项羽虽然失败了,仍不失为一个英雄,主要也是据此一节而说的,因此有必要着重探讨一下.在古代诗歌中,最为世人所知的一是晚唐杜牧的《题乌江亭》,一是南宋时期李清照的《绝句》.
正因为对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曲解了,所以连带发生了对《史记》具体篇章的一系列错误的认识,认为《项羽本纪》扬项抑刘就是其中一个最典型的错误,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2009-8-4 13:07 回复 千秋悠客 102位粉丝 6楼(一)对安排项羽入本纪认识有误
正统论者认为项羽没有当皇帝,而司马迁却将项羽入本纪,“充分显露了他卓越的思想见解和救世济民的热情.”(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之《中国文学史》)笔者则不以为然.司马迁写《史记》要成一家之言即自成体系,如果他也像《汉书》那样,把项羽降入列传,那么项羽三年灭秦之后,“政由羽出”的时期该怎么记事呢?还用秦纪年吗?秦已被项羽所灭了.用汉王年号吗?要知道“汉王”本身都是项羽分封的,那样作岂不是颠倒历史,自乱体系?司马迁《秦楚之际月表第四》云: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捩灭秦,自项氏.拨乱除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今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所谓“号令三嬗”即政权由秦--楚--汉三易其主.因为陈涉虽首难,但不久便失败了,天下仍以秦称.自项羽才灭秦,自号西楚霸王,“政由羽出”,分封诸侯,当然包括分封刘邦为“汉王”在内.秦汉之间“受命”的当然是楚即项羽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用的是“受命”二字,即“受命于天,既受永昌”之“受命”二字,放在秦汉之间,说明这一阶段项羽乃实际上为“受命”之主.如果不把项羽纳入本纪,灭秦之后,“成于汉家”之前这一段历史空白就无法交代.由此观之,司马迁将项羽纳入本纪,乃是事所使然,势所必然,自成体系之所必需,根本不存在有意扬项抑刘的问题.也就是说,王允的“谤书论”以及当今所谓的歌颂论,都与司马迁的本意毫无关.
如果认为项羽没有当皇帝,司马迁将其入本纪,就“充分显露了他卓越的思想见解和救世济民的热情”,那么,司马迁在《高祖本纪第八》之后,紧接着写《吕太后本纪第九》又怎么解释呢?反过来说,孝惠帝“自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至“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当了七年皇帝,司马迁却并没有写《孝惠帝本纪》.孝惠帝之后、文帝之前,还有几个非孝惠帝嫡子的皇帝也都没有入本纪.这又怎么解释呢?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司马迁看重历史事实,看重他自立的体系.即当时实际是谁主政、谁就应该入本纪.刘邦之后名义上曾经历了孝惠等几个皇帝,但实际主政的都是吕太后,故安排吕太后入本纪.同理,灭秦之后,实际上“政由羽出”,故理应安排项羽入本纪.可见把项羽入本纪认定为司马迁有意扬项抑刘,“显露了他卓越的思想见解”云云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另外还要说明的一点是:不要误以为写入本纪就是赞扬,还要看作者所选取的材料是什么.比如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而刘邦最后攻鲁久攻不下,直到刘邦将项羽之首传示于鲁,鲁才下.这说明项羽平时对鲁一定相当不错,否则不可能出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 (《高祖本纪》)如果司马迁将项羽如何有恩于鲁的事迹写出来,恐怕项羽的形象就又有所不同.然而司马迁却没有选取这方面的材料,致使读者读完《项羽本纪》之后,只知道项羽是一个残暴而愚蠢的人物.这样的本纪不仅不能提升主人的整体形象,相反,还有损主人的形象.
2009-8-4 13:09 回复 千秋悠客 102位粉丝 8楼(二)对主要情节理解有误
正统论者对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有关项羽的几个最典型的情节如鸿门宴不杀刘邦,及垓下别姬、乌江自刎等都作了错误的理解,因而以为司马迁是欲通过这几个情节表明项羽虽然失致了仍不失为一个英雄;刘邦虽然成功了,但本质上仍是一个流氓无赖.于是得出了《项羽本纪》扬项抑刘的错误结论.笔者以为上述这些典型事例的确存在于《项羽本纪》中,关健是应如何看待这些事例的问题.首先说司马迁总体上是怎样看待这些事例的.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称他写《史记》的目的是“网罗天下放失旧文,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上述事例的几个基本看法:这些事例都是经过司马迁收集整理并进行过粗略考证的,基本上是事实,此其一.其二,写作目的是为了考查项羽和刘邦是怎么“成效兴坏”的.因而,这些典型事例是项羽终被刘邦战胜、“卒亡其国,身死东城”的确凿见证.
这一点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君臣有详细的说明: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赞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否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抢也.”
显然,司马迁在此是借刘邦之口指出“成败兴坏”的关健是怎样用人,其意并不在衰贬.有,显然也只是扬刘抑项,而丝毫没有扬项抑刘之意.
2009-8-4 13:22 回复 千秋悠客 102位粉丝 9楼我们再看《项羽本纪赞》: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日:“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耶?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板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009-8-4 13:23 回复 千秋悠客 102位粉丝 10楼这一段可以分三层来理开头至“何兴之暴也”为第一层,首先表达作者总的感情态度,对这个政治b发户感到不可理解,有一种揶揄嘲讽的味道,与我们今人谈到那些b发户的感情和态度没有什么两样.第二层从第一层之后至“未尝有也.”这一层是讲项羽的功绩.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对项羽的功绩故事,只是客观的记述,“非所谓作也”,即并没见“热情歌颂”之意.二是以对比的方式,写项羽白手起家,到成为“近古以来未偿有也”的人物,看似赞颂,实际仍是对其“暴发”的一种不可理解的感慨.余下为第三层.这一层是讲项羽的问题.问题涉及到项羽的性格、人品、政策等多方面.这是上述整段文字的落脚点.细审原意,司马迁在《项羽本纪赞》中,对项羽其兴也暴,其亡也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考察,其结论为“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这段文字是对《项羽本纪》的总结,深刻批评了项羽不懂“霸王”之道,以致身败名裂而不悟.而在前引之《中国文学史》第二大段中,却将这段文字理解为“热情地歌颂”,并说寄予了“深刻的同情”.这显然不符合作品的实际,也不符合司马迁的本意.
2009-8-4 13:25 回复 千秋悠客 102位粉丝 11楼其次,我们再具体来看看司马迁是从哪个角度来使用前面所说的几个所谓典型事例的:
1、鸿门宴不杀刘邦的问题.鸿门宴不杀刘邦,让煮熟的鸭子飞了,这只能说明项羽的愚蠢而与项羽的仁慈毫无关系.试想他刚听到曹无伤有关刘郑欲王关中时的报告之后是什么心态?那时他大怒,下令军中“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里哪有一丝一毫的仁慈之心?后来因为自己的叔父当了内奸,项羽为叔父所卖而不自知,竟听信了叔父不应杀刘邦之言,加之第二天刘邦与张良、樊哙君臣的一番精彩的“表演”,才使愚蠢的项羽最终不听范增之言即刘邦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让刘邦得以逃脱.这里,司马迁笔下的主人公项羽,分明是一位暴烈、愚蠢的莽夫,何仁慈之有?
2、垓下别姬的问题.别姬一场的确颇具人情味.但在司马迁的笔下,这“人情味”却成了项羽的致命死穴.在四面楚歌声中,面对全军覆亡的命运,身为最高统帅的项羽,丝毫也没有想到长期同自己并肩战斗、出生入死的十万将士,而心中念念不舍的只有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宝马.由此,足见其平日“人情味”之狭隘.仅此一点,就足以令人齿寒心冷,不说在司马迁时代,就是在今天,这样的统帅,这样的“人情味”, 也同样会令人不齿.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这与刘邦“为天下者不顾家”的气概相比,是何等的小气,何等的愚蠢!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按照刘邦的观点,项羽别姬是项羽赶走他身边唯一的人才范增之后,迟早必然会发生的事情.闹到别姬的地步,这本身就是对项羽最有力的一种批判!司马迁将这一发生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生死厮杀,惨烈搏击中的细小情节,选入《项羽本纪》,并与项羽入咸阳时“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的行为前后呼应,这分明是在批判项羽胸无大志,贪恋欲利,至死不悟.用司马迁的话说,这是“祸莫憯于欲利”.凭什么说司马迁写垓下别姬是在歌颂项羽的人品呢?
3、乌江自刎,是项羽悲剧的顶点.正统论者之所谓项羽虽然失败了,仍不失为一个英雄,主要也是据此一节而说的,因此有必要着重探讨一下.在古代诗歌中,最为世人所知的一是晚唐杜牧的《题乌江亭》,一是南宋时期李清照的《绝句》.
看了 项羽本纪中讲了项羽的什么事例...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今天数学课上,老师讲了多项式的加减,放学后,小明回到家拿出课堂笔记,认真的复习老师讲的内容,他突然 2020-04-09 …
求高手帮助我怎样找多项式最简分母我该怎样找多项式最简分母?在课堂上听不明白也许是时间太逼了老师不怎 2020-04-27 …
项羽本纪中讲了项羽的什么事例?说明他是怎样的人? 2020-06-09 …
老师讲话心得体会范文今天我们老师毛了,给我们讲了一大筐的话,1.守纪律2.端正学习态度3尊敬老师今 2020-07-15 …
关于一元N次多项式的分解因式以及其他在学不等式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了关于高次多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比 2020-08-03 …
英语翻译课程说明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提高文化底蕴,根据学校安排选择了任选课如世纪大讲堂(1),美学 2020-08-04 …
急,英语演讲稿关于守纪律,讲文明的我需要一篇英语演讲稿,关于守纪律讲文明的,水平不限,3分钟 2020-11-27 …
泊松分布和二项分布的泊松逼近这两个概念搞不清楚!书上先讲了二项分布的泊松逼近,又在后一章讲了泊松分布 2020-11-27 …
小聪最喜欢听爷爷讲故事,有一天爷爷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话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遇到一位老寿星,皇帝问他 2020-12-08 …
中央纪录频道有一部纪录片,讲述了远古生物大灭绝时期地球生命的进化,其中讲了哺乳动物深藏于地底的故事, 2020-1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