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初中三年级:鱼我所欲也中的句子赏析

题目详情
初中三年级:鱼我所欲也中的句子赏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一、分析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二、问题探究
  A、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1.  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
  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
  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3.  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
  4.“甚于生者”和“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
  “甚于生者”指“义”;“甚于死者”指“不义”.
  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
  6.  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而这为生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
  7.  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
  “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
  9.  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路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
  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
  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
  “万钟”指位高禄厚,是身外之物;“一箪食物,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
  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
  14.那些“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
  1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
  “本心”是“我固有之”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财,为自己谋取私利.
  16.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17.文中“乡为……今为……”作对比,摆出一些人今昔的不同做法,结合实际谈谈孟子所列举的事例的代表性及其意义.
      有些人在民族存亡和革命危难之际,能够宁死不屈,舍生取义,而在革命成功、天下太平之际,却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甚至违法乱纪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这就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们确实丧失了原来的立场和品德.这些现象在今天仍存在于某些领导、干部身上.文章不但对当时的贪官污吏有揭露和批判意义,而且也提醒后人要时刻警惕和反省自己,不要贪图爵禄而做不合礼义的事情.
  18.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
  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四、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看了 初中三年级:鱼我所欲也中的句...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