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历史-->
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意义?
题目详情
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意义?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缅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南北朝时期, 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 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也这么说吧: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信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最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他们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亲,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上评价点【采纳回答】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互相帮助,祝共同进步!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缅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南北朝时期, 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 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也这么说吧: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信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最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他们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亲,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上评价点【采纳回答】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互相帮助,祝共同进步!
看了 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和发展...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与中亚和欧洲各国共同的愿景,如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20-06-12 …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 2020-06-20 …
材料一: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 2020-06-20 …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020-06-20 …
2016年12月27日,“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免费开展。 2020-07-16 …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被誉为“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 2020-11-25 …
“一带一路”促开放发展“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2013年 2020-11-30 …
我国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旨在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 2020-11-30 …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 2020-11-3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给古老的丝绸 2020-12-21 …
相关搜索: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