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回答下题。1923年8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

题目详情

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回答下题。

  1923年8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算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在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以为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渡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地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是混着微风和河水的蜜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

  那时河里热闹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类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然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作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竟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确也腻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揩净了眦垢,也是枉然。这真够人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混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1)

对文中加粗的“蔷薇色”“因袭的言词”解说正确的是(  )

[  ]

A.

前者指秦淮河两岸似锦的繁花,后者指歌词都是当地方言。

B.

前者指两岸妓楼,后者指歌词里陈词滥调。

C.

前者指六朝金粉的繁华,后者指歌词里因袭的陈词滥调。

D.

前者指秦淮河色彩迷人,后者指歌词是当地方言。

(2)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具有朴素典雅富于诗意的特点,请运用对《荷塘月色》语言特点分析的方法结合例证简要说明本文语言特点。

①朴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典雅:A运用比喻和通感:________________

B运用叠字叠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面是对“生涩的、尖脆的调子……正可快我们的意”的缘由解说,不正确的是(  )

[  ]

A.

作者认为,当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圆润的歌喉,确乎是很少的。

B.

作者认为,那调子固然不美,但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

C.

作者认为,能激发人的想象,再加上“我们”的渴慕,总觉得更有滋味。

D.

作者认为,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风而走。

(4)

下面是对本文赏析的评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A.

作者在邀约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是有意排遣郁闷,借此抚慰自己枯涩的灵魂,隐约地表现五四运动高潮之后,知识分子的郁闷和惆怅。

B.

全文秀丽纤细,笔触雅致委婉,以完美和谐的笔调,描绘秦淮河朦胧的夜景,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了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后,知识分子积极向上的热情。

C.

全文文字缠绵,朴素而典雅,细腻而隽永、朦胧而真切,洋溢着诗情画意。

D.

作者重彩浓墨地描写十里秦淮的朦胧夜景。他倾心神往历史秦淮河的艳迹,为的是追求梦境的慰藉,文章浓浓地涂上了作者的个性色彩。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C;3.A;4.B;

(1)

本题主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联系语境揣摩语言含义,是课文学习的迁移。从上下文看,“蔷薇色”做历史的定语,所以决非两岸或河的景物特征。而是秦淮河历史沿革的特色,在下文与之搭配的当然是六朝金粉。“因袭的言词”从因袭就可判断决非方言,而是陈词滥调。完成本题应从语法分析入手,再寻找上下文联系,才能准确判断。

(2)

①朴素:作者多用口语、俗语,给人亲切感。如走马灯般的人物、下界一般、略略的挤、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用人们司空见惯的话描写,通俗易懂而又自然亲切。②典雅:A作者讲究修辞和语言运用,通过比喻、通感、比拟的修辞方式,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美感,通过叠字和恰当的选词,传神地描摹出所见景象。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例如:用“又像在雾里看花”,比喻作者看泊船和人物时的感受,利用朦朦胧胧的相似点将所见景物特征描绘出来;再如:“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用梦觉比喻视觉,突出了水光朦胧黯淡特征,既形象生动,又给人通俗易懂的感觉。这也是运用通感的例子。再如用“如随着大水而走”是用触觉比喻移写了听觉,突出喧嚣声多,少韵律、杂沓的特点。这些比喻和通感的运用,引发了读者的联想,突出了描写事物特征,使文章形象典雅。B文中多用叠字叠词也是增强语言典雅性的一方面:如“漾漾的柔波”、“迢迢的远了”、“尽朦朦胧胧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这些叠字叠词,不仅准确描绘了事物特征,而且增强语言的和谐的音韵美。

看了 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桨声灯...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语文阅读请大家帮忙做下我加分题目是:走散的炊烟马德唯一不变的是炊烟.就在村庄之上,就在树梢之上,就在  2020-03-30 …

《走散的炊烟》马德唯一不变的是炊烟.就在村庄之上,就在树梢之上,就在一群麻雀之上.炊烟可以自由散去,  2020-03-30 …

从哪里开始就从哪里结束英语怎么说1从哪里开始,就从哪里结束2你从哪里来的,还回哪里去吧.3是时候,  2020-04-27 …

荷花飘香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说明理由.(3分)2、“激灵一下,水香清醒过来,觉得自己要做一件事情  2020-06-05 …

高等数学的无穷级数1/3+1/√3+1/(3^(1/3))一直下去.就是加到3的N份之一次方的倒数  2020-06-10 …

如果2x的n次方加上(m减去1)x减去3是关于x的三次二项式,求m的平方减去n的二次方的值  2020-06-12 …

某个四位数有如下特点:①这个数加1之后是15的倍数;②这个数减去3是38的倍数;③把这个数各数位上  2020-06-14 …

请高手吧下面的一段话译成文言文?一日,有人不慎落水,路人聚救之.一说,落水是公务员,路人散一半.另  2020-06-19 …

我想找一句与笙歌散尽游人去差不多美感的诗句,但要是充满希望的笙歌散尽游人去描写的是繁华后的落寞,我  2020-07-11 …

走散的炊烟①惟一不变的是炊烟。②就在村庄之上,就在树梢之上,就在一群麻雀之上。③秋天老了,是冬天;炊  2020-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