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其他-->
观书有感这首诗寓理于景,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题目详情
观书有感这首诗寓理于景,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亲~望采纳,谢谢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亲~望采纳,谢谢
看了 观书有感这首诗寓理于景,告诉...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关于防静电薄膜的作用原理各位大虾,你们好。想向请问各位是否知道防静电薄膜的作用原理?有些什么技术指 2020-05-14 …
有的人用成语做广告,对于这类广告,有的赞同,有的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请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有助于 2020-05-17 …
合同法案例(急)原告于2001年3月25日通过其代理人向被告发出一个书面材料,请求以300万元的价 2020-06-11 …
一道定义题看了答案也不太明白63.三段论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直言命题,得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的 2020-07-07 …
案例分析一案情原告于3月25日通过其代理人向被告发出一个书面要约,请求以300万元的价格购买被告位于 2020-11-01 …
新修订的广告法于9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不得利用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对此 2020-11-07 …
2011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工商总局、广电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清理含有不良内容广告的通知》,要 2020-11-21 …
这个单选题选什么?A还是C?单选题:某自诉案件,A县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以后,认为有必要逮捕被告人,于 2020-11-21 …
合同问题案情原告于3月25日通过其代理人向被告发出一个书面要约,请求以300万元的价格购买被告位于甲 2020-12-19 …
理解文言句意有误的一项是[]A.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句意: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 2021-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