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咏怀(其二)李贺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头上无幅巾,苦蘗已染衣。不见清溪鱼,饮水得自宜?注释
题目详情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咏怀(其二)
李贺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蘗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自宜?【注释】(1)讵(jù):岂,怎。南山期:指寿高如南山。《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2)幅巾:裹头的绸巾。(3)苦檗(bò):也就是“黄蘖”、“黄柏”,落叶乔木,果实色黄,味苦,可作染料用。(4)相宜:合适、适宜
(1)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2)诗的尾联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咏怀(其二)
李贺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
头上无幅巾,苦蘗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自宜?【注释】(1)讵(jù):岂,怎。南山期:指寿高如南山。《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2)幅巾:裹头的绸巾。(3)苦檗(bò):也就是“黄蘖”、“黄柏”,落叶乔木,果实色黄,味苦,可作染料用。(4)相宜:合适、适宜
(1)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2)诗的尾联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诗歌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主要形象特点.诗歌比较具体地描述了作者自己赋闲在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全诗叹“老”嗟贫,充满忧伤绝望的情绪,表现出一种未老先衰,功名未实现的惆怅,这是一种伤感的思绪,彰显出诗人的苦闷,显示出事业受挫、怀才不遇的愤懑.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具体分析.那些生活在清溪里的鱼儿,除了水,什么可吃的东西也没有,可它们还是怡然自得,尽情嬉戏.同鱼儿相比,自己没有什么可不满足的.这里形式上是转折,意义上是发展、深化,诗人表现出的超然态度,有力地烘托了他的悲苦情怀.
答案:
(1)①塑造了一位未老先衰,却又功业未成、处境凄苦清贫的诗人形象.②通过首联的“霜落素丝”,表明诗人惊讶于自己的未老先衰;③通过颔联的对镜“聊自笑”(苦笑),感慨无法活得长久一些,以及第三联的一副村夫山民打扮描述,表现了诗人那种未老先衰却又功业未成、处境凄苦.
(2)①尾联主要使用了反衬(或烘托)的手法.②没有看见清溪里的鱼儿,只是饮些清水,依然觉得那样的怡然自乐(很合适、适宜)吗(1分)?③这是一种自我宽慰之辞,貌似旷达,其实是借鱼儿的快乐反衬(或烘托)出诗人的不幸处境或悲苦情怀.
译文:
傍晚著书完毕,发现头上白发忽然像霜似的落下一丝,感到很震惊.端详着镜中早衰的容颜,不禁暗自发笑:像我这样终日愁苦,年纪轻轻就生了白发,那会有南山之寿呢!头上不裹幅巾,身上穿着用苦蘗染的黄衣,与乡野之人无异.没有看见清溪里的鱼儿,只是饮些清水,依然是那样怡然自乐吗?
赏析:
写了李贺在昌谷家居的生活和心情,反映了诗人的抑郁忧伤和不幸.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诗人在夜晚吟咏(著书)方罢,突然瞥见一丝白发象秋霜一般地飘落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怎能不使他心头一震?李贺是个苦吟诗人,据说他的诗思常在驴背上觅得,随想随写下来投入身边携带的锦囊中.晚上取出,在灯下斟酌成篇.其母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来”(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正因为他这样呕心呖血地从事创作,再加上家境贫寒、夙志不伸,所以二十多岁就未老先衰,白发惊秋了.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一“惊”之余,不由便拿出镜子细细端详起来.“聊自笑”,显得这笑是一种对自己的无可奈何的嘲笑,一种难以名状的苦笑,表面上似乎反应是淡漠的、不大在意的,却怎么也掩饰不了内心深藏的无限悲苦.联系诗人曾担当过奉礼郎这样卑微的职位,可知这就是诗人无声的啜泣.说他笑中含哭,大概是不过份的.
“头上无幅巾,苦蘖已染衣.”头上已没有儒雅的头巾可戴,身上只穿着用苦蘖染成的黄衣.这完全是一副村夫山民的打扮了.这两句写诗人的乡居生活,已到了一贫如洗、令人酸鼻的程度.深一层看,诗人不仅是写生活的艰难,而且也暗示自己整个身心都已浸泡在苦水之中.真乃触处生悲,何往而非苦也.
写到这里,诗人已把悲苦情怀推到了高潮.且看他如何收尾.“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这是一种自我宽慰之辞,貌似旷达,其实更反衬出诗人的不幸处境.弦不可拉得太紧,诗文也是这样,作者委婉写来,使前面描写中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缓和了不少.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具体分析.那些生活在清溪里的鱼儿,除了水,什么可吃的东西也没有,可它们还是怡然自得,尽情嬉戏.同鱼儿相比,自己没有什么可不满足的.这里形式上是转折,意义上是发展、深化,诗人表现出的超然态度,有力地烘托了他的悲苦情怀.
答案:
(1)①塑造了一位未老先衰,却又功业未成、处境凄苦清贫的诗人形象.②通过首联的“霜落素丝”,表明诗人惊讶于自己的未老先衰;③通过颔联的对镜“聊自笑”(苦笑),感慨无法活得长久一些,以及第三联的一副村夫山民打扮描述,表现了诗人那种未老先衰却又功业未成、处境凄苦.
(2)①尾联主要使用了反衬(或烘托)的手法.②没有看见清溪里的鱼儿,只是饮些清水,依然觉得那样的怡然自乐(很合适、适宜)吗(1分)?③这是一种自我宽慰之辞,貌似旷达,其实是借鱼儿的快乐反衬(或烘托)出诗人的不幸处境或悲苦情怀.
译文:
傍晚著书完毕,发现头上白发忽然像霜似的落下一丝,感到很震惊.端详着镜中早衰的容颜,不禁暗自发笑:像我这样终日愁苦,年纪轻轻就生了白发,那会有南山之寿呢!头上不裹幅巾,身上穿着用苦蘗染的黄衣,与乡野之人无异.没有看见清溪里的鱼儿,只是饮些清水,依然是那样怡然自乐吗?
赏析:
写了李贺在昌谷家居的生活和心情,反映了诗人的抑郁忧伤和不幸.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诗人在夜晚吟咏(著书)方罢,突然瞥见一丝白发象秋霜一般地飘落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怎能不使他心头一震?李贺是个苦吟诗人,据说他的诗思常在驴背上觅得,随想随写下来投入身边携带的锦囊中.晚上取出,在灯下斟酌成篇.其母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来”(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正因为他这样呕心呖血地从事创作,再加上家境贫寒、夙志不伸,所以二十多岁就未老先衰,白发惊秋了.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一“惊”之余,不由便拿出镜子细细端详起来.“聊自笑”,显得这笑是一种对自己的无可奈何的嘲笑,一种难以名状的苦笑,表面上似乎反应是淡漠的、不大在意的,却怎么也掩饰不了内心深藏的无限悲苦.联系诗人曾担当过奉礼郎这样卑微的职位,可知这就是诗人无声的啜泣.说他笑中含哭,大概是不过份的.
“头上无幅巾,苦蘖已染衣.”头上已没有儒雅的头巾可戴,身上只穿着用苦蘖染成的黄衣.这完全是一副村夫山民的打扮了.这两句写诗人的乡居生活,已到了一贫如洗、令人酸鼻的程度.深一层看,诗人不仅是写生活的艰难,而且也暗示自己整个身心都已浸泡在苦水之中.真乃触处生悲,何往而非苦也.
写到这里,诗人已把悲苦情怀推到了高潮.且看他如何收尾.“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这是一种自我宽慰之辞,貌似旷达,其实更反衬出诗人的不幸处境.弦不可拉得太紧,诗文也是这样,作者委婉写来,使前面描写中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缓和了不少.
看了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夜宴左氏庄杜甫林风纤月落,衣露静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检书 2020-06-18 …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答张十一韩愈①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竞长纤纤 2020-06-19 …
(13分)中国近代化,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 2020-06-24 …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 2020-07-24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答张十一韩愈①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 2020-07-24 …
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 2020-11-07 …
阅读以下材料: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织工散者又数千,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回答:(1)“染坊 2020-12-10 …
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 2020-12-10 …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 2020-12-10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2-23题。(6分)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 2021-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