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金水桥,金鳌鱼东桥,十七孔桥,玉带桥,高粱桥的特点

题目详情
金水桥,金鳌鱼东桥,十七孔桥,玉带桥,高粱桥的特点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一、金水桥天安门前面的那条河叫外金水河,在午门内太和门前的弓型人工河道,叫内金水河,跨越河上的五座并列的石桥,是内金水桥.内金水河河水从紫禁城西北角护城河引进紫禁城内,曲曲弯弯地流向南,再向东,又再向南,时隐时现,或宽或窄,与紫禁城东南角外的护城河相通,全长达两千多米.
  最华丽的河段在太和门前,既开阔又规整,装饰也颇为华丽.河底与河帮均用白石砌成,两面河沿设有汉白玉石的望柱和栏板.只有皇帝才能通过的主桥:五座内金水桥之中,居中的桥最长最宽,为主桥,只有皇帝才能通过;左右四座为宾桥,供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天安门前面的金水桥是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所建.假如有人细心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七座桥上的玉石栏杆全都不尽相同.中间的桥是蟠龙雕花柱,桥面最宽,当皇权统治中国时期,此桥称为“御路桥”,只限天子行走.“御路桥”两旁的叫“王公桥”,只许宗室亲王行走.“王公桥”左右的叫“品级桥”,准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行走.至于在太庙(现称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门前的称为“众生桥”,则准许四品以下的官员行走.
  金水桥分为内外金水桥,建于明永乐年间.内金水桥位于故宫内太和门前广场内金水河上,系五座并列单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横亘在天安门前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为外金水桥,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金水桥的蓝本,出自元皇城的周桥.而周桥的设计师和主持建造者,是一位普通石匠—元代河北曲阳的杨琼.曲阳盛产玉石,石雕技艺唐宋以来已名闻于世.杨琼出身于石工世家,他的石雕“每出自新意,天巧层出,人莫能及焉”.公元1276年,修建元皇城崇天门前的周桥,很多人画了图送上去,都未选中.而杨琼的设计方案,使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满意,下令督建.《故宫遗录》中记有:这周桥“皆琢龙凤祥云,明莹如玉,桥下有四百石龙,擎戴水中;甚壮”,为皇城增色不少,因而明皇城的建造者,把它照样搬来,用以营造金水桥了.
  外金水桥共计七座.中间五座造型别致、雕刻精美的石桥分别与天安门城楼的五个门洞相对应.桥南(包括桥)距城门洞62米,桥与桥之间距离5米.桥稍有坡度,中间出现拱面,而且桥身中间窄,两端宽,呈“][”型.这种变化多姿、起伏曲折的线条,似“蹑玉桥之长虹”,更增添了天安门的华丽.
  七座桥在建制使用对象上各有不同.正中的一座最为宽扩宏大,长23.15米,宽8.55米,为皇帝一人专用,称为“御路桥”;御路桥左右的桥宽5.78 米,叫“王公桥”,是宗室亲王们通行的;王公桥外侧的桥较窄,宽4.55米,叫“品级桥”,是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们走的;在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中山公园)门前的两座桥比品级桥还窄,叫“公生桥”,供四品以下官员、兵弁、夫役来往使用的.现在人们看到的这两座桥已不是昔日的“公生桥”,曾于解放后扩建,桥身加宽为11.8米.桥的建筑装饰也不一样.御路桥的白石栏杆柱头上雕刻的是蟠龙望柱,下衬云板,其余四座的白石栏杆上皆雕成荷花栏柱.从桥的使用对象、建制和装饰,可看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多么森严.
  为了保护金水桥这座古建筑,解放后,政府采取措施,对汉白玉石栏及花岗岩桥面多次进行了修缮,并在石栏杆外又加了一道保护性铁栏杆.
二、金鳌鱼东桥金鳌玉蝀桥原名金海桥,又叫御河桥,俗称北海大桥.它在团城脚下,横跨于北海与中海之间.宽8米,长150米.桥的两端原有明代嘉靖皇帝所建的牌坊,桥西牌坊的匾额是“金鳌”,桥东牌坊的匾额是“玉蝀”,故称“金鳌玉蝀桥”.这座桥为石砌7孔拱券式,中心孔券面有浮雕兽头,原栏板均为平顶方形覆莲柱头望柱.整个桥身如同一条洁白无瑕的玉带,是我国古老堤障式石拱桥的典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的车辆不断增加,金鳌玉蝀桥桥面过窄,且坡陡弯急,已难以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有人提出,中央领导的汽车从中南海出来后向东行驶必经团城,一旦汽车撞到牌坊或直接撞向团城,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有人建议拆除团城,把路面拉直,另建新桥;但众多的文物工作者及古建筑学家都坚决反对!团城是金、元、明三代形成的重要古迹,同北海建筑构成一组完美和谐的古建筑群,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当要“拆除团城”的消息传到国家文物局后,顿时引起大哗,尤其急坏了郑振铎先生,他立刻请来了梁思成、范文澜、翦伯赞等几位专家学者进行会商.会商的结果是,如果既要保留团城,又要使桥面扩宽,唯一的办法是将桥身向中南海方向拓宽.于是,郑振铎立刻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个报告,直陈自己的意见.他的好友沈雁冰是文化部长,以最快的“特急件”直送总理办公室.梁思成先生还请苏联权威专家参观团城,以期得到支持,并未奏效.后来他就直接去见总理,当面恳陈保护团城的意见.为防备不测,留下完备的资料,郑振铎局长又让专家罗哲文赶快去北海团城,进行测绘拍照,搜集文献资料,尽快在《文物保护参考》杂志上发表.  几天后的一个深夜,郑振铎接到了总理办公室的电话,通知他陪同总理视察团城,同去的还有副局长王冶秋.  1954年6月的一天,周恩来冒着酷暑来到了团城.周总理来到团城后,他先是环团城走了一圈,然后站立在城墙边,时而眺望北海的琼岛,时而又专注地观察来往的车辆,还不断地向郑振铎等文物工作者询问有关情况,最后他把目光移向中南海方向说:团城的一砖、一瓦、一树、一石都不能动!把桥面向中南海方向扩展,只是需要把“金鳌”、“玉蝀”两个牌坊拆掉就可以了.  这一决定,在当时实在是一个惊人而又皆大欢喜的决定.拆掉后的两个牌坊,移到了陶然亭公园,可惜在“文革”期间,当做“四旧”销毁了.  改建后的金鳌玉蝀桥,保持了原桥的风格,把桥面拓宽到34米,桥身加长至220米,中间的车行道为27米,两边的人行道为3.5米,由原来的7孔改为9孔,中间一孔用于通水,其余封堵作为装饰.为安全起见,把石栏板改成高高的铁栏杆.1972年再一次把栏杆加高.  注:有的著述说,是1974年再次加高铁栏杆;应该是1972年.当时,天安门广场发生抢花事件后,又有人从北海大桥上往下跳,进入中南海,所以铁栏杆又一次加高.那时我在总政保卫部工作,亲历此事.特此说明.三、十七孔桥颐和园依山水,园中昆明湖约占全园面积的3/4.除了湖的四周点缀着各种建筑物,在湖的 西 晚上的十七孔桥部,
  有一西堤,堤上也修造六座造形优美的桥.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系由一座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 颐和园,原是作为帝王的行宫与游赏花园,面积达290公顷(4350亩),整座园林,以万寿山上的佛香阁为中心,依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等,精致而优美.
  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廓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桥身长一百五十米,宽八米,由十七个券洞组成,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远远望去像一道长虹飞跨在碧波之上.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均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写.在桥的南端横联上刻有“修蝀凌波”四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桥的北端横联则有“灵鼍偃月”几个大字,又把十七孔桥比喻成水中神兽,横卧水中如半月状.桥北端的另一副对联写着:“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此桥的风景,在优雅宁静之夜游赏更加怡人.十七孔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姿态各异的石狮,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桥头各有两只大水兽,很象麒麟,十分威武.桥的两头有四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异常,极为生动.
  出文昌阁向南,湖滨小岛上即知春亭,因岛上遍植桃柳,最早显春意,故得此名.站立亭中远眺近望,远、中、近景一览无遗,是观全园景色的最佳地点.岸边还有元朝宰相耶律楚材祠.再向南行,即可见全园最大的廓如亭,八角重檐,由内外三层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撑,独具特色.该亭如一秤锤,压在十七孔桥东端,挑起桥西侧的重点景区南湖岛.廓如亭旁边有一铜牛,铸于1775年,是特有景观,青铜牛身下是石雕的海浪纹须弥座,表示镇水之意.
坐落在宽阔的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整体桥长150米,宽8米,因由17个桥洞组成而得名,是园内最大的一座石桥梁.它西连西湖岛,东接廊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造型优美的十七孔桥,将昆明湖的水面分出层次,千亩碧波尽收眼底的空旷观感,被此桥的参与,将空旷的孤寂感消弭无踪,这些都是造园设计者神工巧匠的神来之笔.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44只.比起北京石狮子最多的卢沟桥,还多上59只.观赏石狮的奇趣造型,别有一番游兴.
  从全湖来看,长长的西堤与从西堤岔出去的短堤将湖隔成三块,而分立其中的南湖岛、藻鉴堂和治镜阁岛,分别象征着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道教信仰中的不老仙境.从全园来看,南湖岛与万寿山佛香阁的位置在对景手法上呈一宾一主之姿.而西堤之外无限深远,借用园外西山淡抹的自然风光,给人开阔之感,确是景无边,意不尽.
  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均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写.在桥的南端横联上刻有“修虫柬 凌波”四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桥的北端横联则有“灵鼍偃月”几个大字,又把十七孔桥比喻成水中神兽,横卧水中如半月状.桥北端的另一副对联写着:“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此桥的风景,在优雅宁静之夜游赏更加怡人.
   颐和园十七孔桥
  造型优美的十七孔桥,将昆明湖的水面分出层次,千亩碧波尽收眼底的空旷观感,被此桥的参与,将空旷的孤寂感消弭无踪,这些都是造园设计者神工巧匠的神来之笔.四、 玉带桥
  地理位置:北京颐和园
玉带桥在西堤六桥中是最令人喜爱的一座.玉带桥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桥,是当年乾隆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洁白的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雕工精细,形象生动,显示了雕刻工匠们的艺术才能.
  玉带桥拱高而薄,形若玉带,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半圆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月,四周桥栏望柱倒影参差,在皱缎般的水面上浮动荡漾,景象十分动人.它是颐和园里著名的建筑物之一.五、高粱桥 位于北京市西直门外,北京展览馆东北侧,高粱河上.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也有说建于明初的),现存桥为清代所建,被列入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朝建大都就在这一带.高梁桥就是元代出和义门的主要道路.明、清时为出西直门往西北向的主要道路.
  高粱桥原来在桥的南北各有牌坊一座,南牌坊之南额题为“长源”,北额为“永泽”,北牌坊之北额题为“姿安”,南额为“广润”.
  高粱桥过去是北京人公认的踏青之处.刘侗在《帝京景物略》记云:“岁清明,桃柳当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桥.”袁中郎在《琼花斋集》中是这样记载高粱桥的:“'高粱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可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窃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九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仕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桥下的高粱河由玉泉山、昆明湖流向德胜门水关的.《天咫偶闻》所谓:“西直门而西北,有如山荫道上,应接不暇,去城最近者为高梁桥……沿河高楼多茶肆.”慈禧太后去颐和园往往在高粱桥附近的倚虹堂船坞上船,经白石桥、万寿寺、麦钟桥、长春桥,直达颐和园和玉泉山.也有石路从西直门经高粱桥直达畅春园、圆明园和颐和园.
  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起点西直门火车站即在高粱桥东侧.高粱桥也随之繁华起来,路旁两侧商贾云集,店铺林立.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时,人民解放军入城式也发生在这一带.
  解放后,高粱桥逐渐被民宅及市场所淹没,高粱河在桥北侧修成暗河;南侧则形成了水沟.高粱桥也因高粱桥路的繁华而成为交通堵塞路段.古桥的保护情况让人堪忧.现在高粱桥一带建设西直门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