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汉书下酒

题目详情
汉书下酒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http://baike.baidu.com/view/869585.htm
汉书下酒 苏舜钦字子美,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饮一斗为率.公使人密觇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徂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掌曰:“惜乎!不中!”遂满引一大杯.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与,其难如此.”复举一大杯.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足多也.” 【解说】 苏舜钦(1008~1048年),字子美.原籍梓州铜山(今属四川),生于开封.宋代文人、词家.早年与其兄舜元等提倡古文.27岁中进士,历任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等职.后罢职,居苏州,作沧浪亭以自适.有《苏学士集》.传见《宋史》卷442. 以书佐饮,既是古人饮酒不忘学习的风雅表现,又是古人饮酒不肆铺张的直率纯朴之风的反映.苏舜钦以书佐饮,为后人传为佳话,对后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陆游也曾以书佐饮,他的诗《雁翅峡口小酌》中写到:“欢言酌请醥,侑以案上书.虽云泊江渚,何异归林庐.”清代文人屈大均《吊雪庵和尚》一诗中亦有“一叶《离骚》酒一杯”之句.清代后期曾做过礼部侍郎的宝廷也有诗云:“《离骚》少所喜,年来久未温,姑作下酒物,绝胜肴馔陈.愈读饮愈豪,酒尽杯空存.” 【典故】 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二有“苏子美饮酒”一节,说到名士苏舜钦“《汉书》下酒”的生动故事:“子美豪放,饮酒无算,在妇翁杜正献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正献深以为疑,使子弟密察之.闻读《汉书·张子房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案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 ,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正献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物,一斗诚不为多也.’” 【释义】 这是说苏舜钦每晚读书,都要饮一斗酒,岳丈杜衍心存疑惑,派子弟私下察看.发现苏舜钦读《汉书·张良传》,每有感慨,就饮一大杯.杜衍听说,笑道:有这样的下酒物,饮一斗实在并不算多啊!元人陆友仁《研北杂志》卷下以及明人何良俊《何氏语林》卷二一也都说到苏舜钦“《汉书》下酒”故事.明人吴从先《小窗自纪》也提到这一故事,并且以其他史书和《汉书》比较:“苏子美读《汉书》,以此下酒,百斗不足多.余读《南唐书》,一斗便醉.” 【扩展释义】 苏舜钦饮酒读《汉书》的事迹说明,作为正史的《汉书》曾经具有相当普遍的文化影响和不同寻常的文化魅力.而在此后,“《汉书》下酒”则成了著名的典故,清代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在《桃花扇》第四出《侦戏》中就曾经写道:“且把抄本赐教,权当《汉书》下酒罢.” 读书下酒,体现古人文心的豪放和浪漫.明代文人沈璜《题沈启南奚川八景图》诗写道:“奚川八景不可见,尽情敛取入画图.”“读书有此下酒物,秫田可酿钱可沽.”似乎是说欣赏诗画以为“下酒物”.清初名臣陈廷敬撰《于成龙传》则说到读唐诗下酒的情形:“夜酒一壶,直钱四文,无下酒物,亦不用箸筷,读唐诗写俚语,痛哭流涕,并不知杯中之为酒为泪也.”诵诗赏画以下酒,或因其艺术气氛与醇酒之香冽颇相接近,比较容易理解.而读史下酒,就史书通常古板严谨的风格而言,似乎有些不近情理. 《旧唐书》和《新唐书》都记载了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李密少年出行时,骑在牛背上阅读《汉书》的故事.《旧唐书·李密传》写道,李密“乘一黄牛,被以蒲鞯,仍将《汉书》一帙挂于角上,一手捉牛?,一手翻卷书读之”.越国公杨素行路相逢,见此大为惊异,乘马追行,感叹道:“何处书生,耽学若此?”又问所读书,李密回答说:“《项羽传》.”于是杨素大为爱重.《新唐书·李密传》也写道:“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这一情节流传久远,于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所作《蓟门送李子德归关中》诗中也感叹道:“常把《汉书》挂牛角,独出郊原更谁与?”“《汉书》挂牛角”事,成为名士风范的一种标志. 明人沈周《题朱泽民为良夫作耕渔轩图》诗有“《汉书》自可挂牛角,阮杖何妨挑酒壶”的名句.“牛角”和“酒壶”适成佳对.所谓“一手捉牛?,一手翻卷书”,所谓“满饮一大白”、“复举一大白”等等,显然并非杨素所谓“耽学”,而是作为一种表现风雅俊逸的情节透露了当事人的特殊性格. 青年毛泽东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曾经发表这样的历史感受.他说:“吾人揽〈览〉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至若承平之代,则殊厌弃之.”毛泽东的认识,固然表现出对历代“乱”和“治”的特殊的个人情感倾向,但也反映了项羽、张良时代的历史进程确实引人入胜的历史特征.当然,能够实现历史本身和读史者之亲切沟通的,是著史者的高明手笔.史事本身的魅力和《汉书》叙事的完美,共同成为《项羽传》和《张良传》得以与“牛角”、“酒壶”合构为故事的重要条件. 我们知道,《汉书》中《项羽传》和《张良传》的记述,都是本自《史记》.顾颉刚先生曾经在《司马谈作史》一文中写道:“《史记》一书,其最精彩及价值最高之部分有二,一为楚、汉之际,一为武帝之世.……若楚、汉之际,当为谈所集材.谈生文帝初叶,其时战国遗黎、汉初宿将犹有存者,故得就其口述,作为多方面之记述.此一时期史事之保存,惟谈为当首功.其笔力之健,亦复震撼一世,叱咤千古.”除了“生龙活虎,绘声绘色”,表现出“文学造诣之高”而外,“其史学见解之深辟又可知”.看来,要追求“笔力之健”似乎应当首先以“史学见解之深辟”为前提. “《汉书》下酒”已成遥远古事,读现今之史书,似不复有《史记》、《汉书》等“如此下物”.所谓“一斗便醉”《南唐书》一类,或许也并不多见.史界朋友若有谁著书既“生龙活虎,绘声绘色”,又“震撼一世,叱咤千古”,我们自然应当真挚感佩,诚心祝贺,为之“满饮一大白”,“复举一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