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消失的年声肖复兴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
题目详情
消失的年声
肖复兴
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选自2016年2月2日《新民晚报》,有改动)
(1)文章从放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
(2)文章叙述了那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
(3)第6段画线句写出了吆喝声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4)结尾处作者认为“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肖复兴
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选自2016年2月2日《新民晚报》,有改动)
(1)文章从放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
(2)文章叙述了那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
(3)第6段画线句写出了吆喝声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4)结尾处作者认为“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结合全文,从表达技巧、文章结构、中心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文章主要写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年的声音”越来越少,很多都已经消失了,尤其是“踩岁”的声音和“卖金鱼的吆喝声”的消失,让作者尤其遗憾,并且非常怀念,虽然现在还有大家都了解的鞭炮声,但是只有鞭炮声的年声是单调无味的.文章开头的“鞭炮声”也是年声之一,并且是一直保存着的最贴近生活的年声,为人所了解,由鞭炮声写起,给读者以亲切之感,并引出下文对逐渐消失的年声的描写,为下文作者感慨没有年味年声做铺垫.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解答此题通读全文进行筛选,结合作者情感,中心思想进行分析.文章第四段到第七段主要描写了让作者觉得遗憾的两种“消失的年声”.其中第四、五段主要写了在老北京,人们会把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让孩子们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就叫“踩岁”,“踩岁”的声音就是过年时大家祈求吉利的声音.第六、七段主要写了大年初一的时候,就会有清爽的充满韵律的卖金鱼的吆喝声,大家发现了卖金鱼的也都会去买,图吉利.就是这两种充满民俗的年声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逐渐消失,这让作者感到非常遗憾,因为这两项活动均具有浓厚的节日氛围,并且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展现了民间过年的习俗,以及百姓对吉利的向往.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及表达效果的分析.解答此题先总结出吆喝声的特点,然后分析吆喝声的这种特点的影响、作用等.文章第六段写“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由此总结吆喝声的特点.所谓表达效果,是指文章的语言,在介绍对象中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心中的想法.具有理想表达效果的言语可以是明白流畅、生动活泼、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划线句形象地写出了每年因为这些吆喝声,使过年更加热闹有气氛,展现出了过年时独特的习俗,让读者也想起了过年时浓浓的年味儿.
(4)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先仔细阅读最后一段,分析两者具体指哪两者,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作者观点等回答.“两者的结合”指的就是“年味”和“年声”的结合,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是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那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那就需要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把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相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
(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结合全文内容,从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两方面进行回答.本文主要详细地描写了两种可以反映民俗的年声,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却逐渐消失了,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种年声的喜爱与怀念,类似于这样年声的不断消失,让作者觉得非常遗憾.年声的消失也就意味着,民间习俗在逐渐消失,只有鞭炮声的年声太过单调乏味,使人们失去对过年的期待与渴望,年味和年声的结合才是过年的真正含义,现在却逐渐消失,这样的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就变得很恶劣,不仅表现出作者对此的遗憾和惋惜,也表现出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环境的担忧.
答案:
(1)(4分)具体点出题目中“年声”二字;鞭炮声为人们所熟知,贴近生活,亲切自然;由眼前的年声,引出下文由此消失的年声;从叙述入手,为下文抒发感受、发表议论做铺垫.
(2)(4分)大年夜燃烧鞭炮前的“踩岁”声,大年初一卖金鱼的吆喝声. 因为这两种声音都带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寄托着人们图吉利等精神方面的向往(或美好愿望),寓意丰富.
(3)(4分)声音清冽清爽,音律优美动人.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过年习俗的地方特色;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4)(4分)过年,既要有年味,又要有年声;不仅要有(富足的)物质生活,更要有(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做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5)(6分)借“消失的年声”,表达出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遗憾和惋惜;对民族文化当前处境的担忧,对人们能拥有新的过年文化的期盼.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解答此题通读全文进行筛选,结合作者情感,中心思想进行分析.文章第四段到第七段主要描写了让作者觉得遗憾的两种“消失的年声”.其中第四、五段主要写了在老北京,人们会把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让孩子们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就叫“踩岁”,“踩岁”的声音就是过年时大家祈求吉利的声音.第六、七段主要写了大年初一的时候,就会有清爽的充满韵律的卖金鱼的吆喝声,大家发现了卖金鱼的也都会去买,图吉利.就是这两种充满民俗的年声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逐渐消失,这让作者感到非常遗憾,因为这两项活动均具有浓厚的节日氛围,并且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展现了民间过年的习俗,以及百姓对吉利的向往.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及表达效果的分析.解答此题先总结出吆喝声的特点,然后分析吆喝声的这种特点的影响、作用等.文章第六段写“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由此总结吆喝声的特点.所谓表达效果,是指文章的语言,在介绍对象中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心中的想法.具有理想表达效果的言语可以是明白流畅、生动活泼、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划线句形象地写出了每年因为这些吆喝声,使过年更加热闹有气氛,展现出了过年时独特的习俗,让读者也想起了过年时浓浓的年味儿.
(4)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先仔细阅读最后一段,分析两者具体指哪两者,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作者观点等回答.“两者的结合”指的就是“年味”和“年声”的结合,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是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那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那就需要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把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相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
(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结合全文内容,从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两方面进行回答.本文主要详细地描写了两种可以反映民俗的年声,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却逐渐消失了,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种年声的喜爱与怀念,类似于这样年声的不断消失,让作者觉得非常遗憾.年声的消失也就意味着,民间习俗在逐渐消失,只有鞭炮声的年声太过单调乏味,使人们失去对过年的期待与渴望,年味和年声的结合才是过年的真正含义,现在却逐渐消失,这样的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就变得很恶劣,不仅表现出作者对此的遗憾和惋惜,也表现出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环境的担忧.
答案:
(1)(4分)具体点出题目中“年声”二字;鞭炮声为人们所熟知,贴近生活,亲切自然;由眼前的年声,引出下文由此消失的年声;从叙述入手,为下文抒发感受、发表议论做铺垫.
(2)(4分)大年夜燃烧鞭炮前的“踩岁”声,大年初一卖金鱼的吆喝声. 因为这两种声音都带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寄托着人们图吉利等精神方面的向往(或美好愿望),寓意丰富.
(3)(4分)声音清冽清爽,音律优美动人.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过年习俗的地方特色;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4)(4分)过年,既要有年味,又要有年声;不仅要有(富足的)物质生活,更要有(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做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5)(6分)借“消失的年声”,表达出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遗憾和惋惜;对民族文化当前处境的担忧,对人们能拥有新的过年文化的期盼.
看了消失的年声肖复兴如今,年的声音...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材料一: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过去五年,我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图1)材料二:“十三五” 2020-05-17 …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 2020-05-17 …
找几句诗词.关于年少轻狂那类的.类似于“老夫聊发少年狂”之类.鄙人发现近来越发喜欢这类诗词了.首先 2020-05-22 …
某人共收集邮票若干张,其中四分之一是2000年以前的国内发行的邮票,八分之一是2001年国内发行的 2020-06-07 …
五个少年,依次相差一岁,在1994年共同发奋学习,到公元2018年时,他们都在科学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2020-06-11 …
预计某发电厂在2003~2018年间的年发电量将按照百分之十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05年底,该发电 2020-06-15 …
1.诺贝尔生前是瑞典著名的A.文学家B.物理学家C.化学家D.生理学家2.鲸和鸟迁徙使用什么做导向 2020-06-26 …
中国是受沙漠化危害和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北方50年代共发生大范围强沙尘暴灾害5次,60年代8 2020-06-27 …
我国北方50年代共发生大范围是强沙尘暴灾害5次,六十年代八四七食年代十三次八十年代时14次90年代 2020-06-27 …
某人共收集邮票若干张,其中的二分之一是2010年以国前内发行的邮票八分之一是2011年国内发行的, 2020-0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