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08年安庆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和而不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为实现和谐的追求,中国文化提供了两大法宝

题目详情

(08年安庆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和而不同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为实现和谐的追求,中国文化提供了两大法宝,一是“和”,一是“中”。

    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互相关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为贵”一词出自《论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和”与“同”是中国文化所关注的一对含义不同的范畴。早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过所谓“和同”之辩。“和”是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同”是简单的同一。《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在回答郑桓公“周其弊乎”的发问时认为,西周最大的弊端就是“去和而取同”。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这样区别“和”与“同”:“以他平他谓之和”,就是说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做“和”,“和”能产生新事物,所以说“和实生物”;“以同裨同”,就是说把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推及施政,则必须“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综合不同意见,防止偏于一端、专横独断,否则,则“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孔子曾提出“和而不同”的著名观点。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则同而不和。”他认为,君子能汲取别人的有益思想,纠正其错误思想,力求公允正确,绝不盲从,这叫“和而不同”;而小人只会随声附和,从不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叫“同而不和”。

    “和”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重要特征,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和而不同”的“和”,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

    “和”不是“同”,“和”是有矛盾、有斗争的。宋代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讲:有向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意思是说只要有一种事物、一种现象,必定有和它相对的事物和现象,两者免不了有矛盾、有斗争,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要求“和”。张载看到了宇宙世界、人间社会都是有矛盾的,但在矛盾的解决上他主张“仇必和而解”,而不是“仇必仇到底”。对立和斗争不应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作为最终的结局,而应是相辅相成,协调配合,趋向于“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中国文化合人生智慧充分体现这句“仇必和而解”之中,以和谐的方法来消除矛盾、解决矛盾,使事物向另一个更新的方面来发展,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是求和,不是让矛盾冲突扩大。只有“和”才有生机和活力,这种对待矛盾的朴素的辨证思想,对于我们实现和谐人生的理想是大有裨益的。

    (选自《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5.下列对“和而不同”中“和”的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汲取别人有益的思想,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力求公允正确。

  B.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互相关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C.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

  D.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了在建立和保持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中礼仪的重要作用。

  B.史伯认为西周王朝统治者由于“去和而取同”,专横独断,直接导致了统治的崩溃。

  C.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普遍和谐的基本特质。

  D.“仇必和而解”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现象,最后一定能找到求得和解的办法。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贯彻“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解决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冲突的问题。

  B.“和而不同”的主张既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C.利用包括“和而不同”思想在内的儒家学说维护统治,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保持国家统―的重要原因。

    D.在人际关系领域采取“求同存异”的做法是符合“和而不同”思想的,“求同”与 “不同”并不矛盾。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5.B(从原文尤其是第四段看,“和而不同”的“和”主要是思想、观念层面的概念,其内涵可以从文章对孔子原话的阐释得知,而B项则是从“仁”的角度解释“和”的)6.D(A项错在把“礼”和“礼仪”混为一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