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读后感600字可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之者不如好

题目详情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后感600字
可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PS:以上几条论语都可以选择,你们选一条写吧,写的好加悬赏.
PPS:注意是600字可以超过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看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  2020-05-16 …

《论语》十二则归类.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默而知之,  2020-05-23 …

英语翻译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盖人心之灵莫吥囿知,而天下之物莫吥囿理,惟  2020-06-14 …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  2020-06-21 …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  2020-07-01 …

英语翻译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  2020-07-10 …

为什么说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2020-11-05 …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翻译成现代文  2020-11-08 …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  2020-11-27 …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  2020-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