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古文中状语和补语怎么区分我想请问的一点是:“以”+宾语这个结构、“于”+宾语这个结构在古文中,跟在动词后是做补语还是状语。例如:1屠惧,投之以骨。(《聊斋志异.狼三则》2皆

题目详情
古文中状语和补语怎么区分
我想请问的一点是:“以”+宾语这个结构、“于”+宾语这个结构在古文中,跟在动词后是做补语还是状语。
例如:
1 屠惧,投之以骨。(《聊斋志异.狼三则》
2 皆不可限以时月。(《梦溪笔谈.采草药》
3 战于长勺。《左传.曹刽论战》
4 樊哙覆其盾于地。((《鸿门宴》)
5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我认为按照状语和补语的定义、用法和翻译成现代汉语的顺序,以上几种都应作为状语看待,引出动作的涉及对象、处所、方式等。但在杨伯威编著的《古汉语应试指南》一书中,是将“以”+宾语、“于”+宾语这种后置于动词的文法总结为是介词短语后置作补语。比如“战于长勺”就是“在长勺作战”这不是介词短语限制动作,表明动作发生的地点作状语么?
他认为少数情况里此类介词短语在动词之前,如“以筒水灌之,始出”(《聊斋志异.促织》)。
我没理解他的意思。感觉似乎他的分类标准只是这种介词短语是置于动词前还是后。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我们首先要清楚的是,汉语语法是新文化运动后,西方语言学传入后,我国学者照猫画虎似的确立了汉语语法,并且也主要是针对现代白话文。至于古代汉语,我们并不用过于深究他的语法,以补语和状语关系举例,早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