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现代文阅读(22分)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刘心武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

题目详情

现代文阅读(22分)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1959年,我被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子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地生活。父亲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为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醒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9. 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4分) 

A.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家刘心武主要通过回忆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种种关心和照顾,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浓浓的舐犊深情。

B.文中的母亲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有独到之处,她不是把孩子紧紧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而是将孩子“放飞”,只有敢于“放飞”,孩子将来才会真正有出息。

C.对于母亲给予的爱,作者并不是当时就理解的,而是在经历过种种的人生体验之后,才能领悟到这种高层次的母爱。

D.作者写自己被母亲“放飞”后的种种痛苦感受,描绘了自己心灵成长的艰辛,写作的目的是告诉我们,真正的母爱,就是能为子女作长远打算的爱。

E.本文文字朴实无华,虽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歌颂母亲,却能使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母子之间那种浓郁的深情。

10.(1)文章的结尾一段“母亲将我放飞以后……”其中“放飞”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2分)

(2)文中共写了几次“放飞”,请作简明概括。(6分)

11.(1)“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2分)

(2)母亲注重孩子的饮食,对衣着和家中摆设却毫不讲究,却给孩子订“几十种报刊”,你能从中悟出母亲的“育子”之道吗?(2分)

12.作者认为母亲“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请结合全文,谈谈母亲给予了“我”哪些人生启示。(6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9.AD

10.(1)“放飞”在文中是个比喻,意思是孩子一旦长大,就应让他“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①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本来可以在家住宿,她却把儿子“推”到学校去住。②举家外迁,却不给儿子在北京留下一间可以作为“家”的房子。③把替儿子做被套当做“义务劳动”。

11.(1)尊重孩子的个人爱好。

(2)把“身体好”放在首位,培养孩子不贪慕虚荣的纯朴天性。

12.①吃正经饭走正经路做正经人。②重精神轻物质。③独立生活,独立解决困难。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干及选项的要求,在文中找出与选项相应的内容,加以比较,区分表达上的差异,由此作出判断即可。A“母亲对自己的种种关心和照顾”错,母亲主要是通过对我的“放飞”来培养我独立的能力;D写作本文的目的是对母亲的怀念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理解。首先考虑文章前后文与该句的联系,然后抓住关键词“精神层面”进行分析即可。可以先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作为答题区域,然后进行分析概括。 解析时,要注意“放飞”在文中显然有比喻义,放飞的事例比较容易找得出来。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抓住关键词语,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再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第(1)句说明母亲尊重孩子。第(2)句要从母亲的做法上看出母亲这样做的原因或目的。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探究题是一道论述题,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必须有理有据。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我们不要为思维创新而创新。 文中始终是把“我”和母亲交替着来写,答此题时要从对“母亲”的描写上寻找答案,找出母亲做事的目的。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看了现代文阅读(22分)远去了,母...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手帕》阅读题答案1母亲回忆了那两见有关手帕的事?2结合文章对母亲的描写,说说母亲的性格?3母亲对往  2020-03-30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注释:  2020-04-11 …

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刘心武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  2020-06-29 …

移植记忆不是梦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记忆的东西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也可以不必是亲身经历的。那不是亲身经历  2020-11-03 …

现代文阅读(22分)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刘心武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  2020-11-1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刘心武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  2020-11-13 …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刘心武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  2020-11-14 …

最后的背影阅读理解1.简要说说稳重的父亲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2.文中父亲的背影让我感动,文章叙述了四  2020-12-02 …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从1950年到1959年,我八岁到十七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十年的生  2020-12-23 …

现代文阅读(22分)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刘心武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  2020-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