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獬豸怎么读?

题目详情
獬豸怎么读?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獬豸又称直辨兽,触邪.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 [编辑本段]法律象征   獬豸与法的不解之结,还可从古代“法”字的结构得到解答,古体的“法”字写作“灋”,而“廌”即为獬豸,“廌法”二字合为一体,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这样被认定下来.由“灋”到“法”,“廌”字虽然已被隐去,然而它象征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没有消失.
  毕竟是传说,不曾有人亲眼见识獬豸究为何物,因而引出人们诸多想像,有人认为它象鹿,有人称它似牛,更多的说法还是羊.除了相关的古籍如《后汉书》、《论衡》、《五杂组》等记述之外,考古发现,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则出现在东汉之后.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显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时代以神判法的遗迹.进入近代,仍将其视为法律与公正的偶象.
  与此相类似,在西方,独角兽也被认为是纯洁的象征.人们认为它的角的力量能够压制任何道德败坏的事情.同时有贞洁的含义,是完美骑士的代表. [编辑本段]历史由来   中国文字发源从古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经历了“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即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草书)的嬗变.
  我们的祖先在创构“法”字上,其渊源颇具智慧和神话色彩.“法”字古金文为“灋”.《字源》(约斋著,上海书店1986年版)用溯源法解释了古人构造“灋”字的良苦用心和丰富的想象力.“灋,这字从廌去,以代表判断曲直的法律;又从水,是比喻其平如水,省廌写作法”.《说文解字》释为“灋,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先生看来,“灋”字的造字构意,源出一个历史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齐庄公有个叫壬里国的臣子,与另一位叫中里缴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因为案情难以判断,齐庄公就让“廌”,即神兽獬豸,来听他产二人自读诉状.结果壬里国的诉状读完,獬豸没有什么表示,而中里缴的诉状还没有读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顶翻了他.于是,齐庄公判决壬里国胜诉.这种以角触断罪的方法,被古人用“会意”的方法放进了“灋”字的构形之中.可见,这个“灋”字造得很有深意,一是公平裁判、明断曲直,乃是我国古代先哲赋予“灋”字的基本涵义;二是“灋”或许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向往:“灋”应该对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应该坚决除去.
  繁体“灋”中的“廌”(读志音)是一种神兽,其形似麒麟,青毛独角,体态刚健,极有灵性.“廌”有三名:一曰獬豸(谢志音);二曰独角兽;三曰神羊.各种史籍都指出,獬豸是一种能辨曲直的神兽.汉代学者杨孚在其专著《异物志》中,对“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ze音责,咬、啃的意思)不正者.”意思是说,獬豸能别曲直,见到有人相斗,它会用犀利之角触去理曲之人;听到有人相争,它会用嘴咬挑起是非的一方.东汉时期的杰出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用獬豸治狱的传说: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故皋陶敬羊”.皋陶决狱明白,执法公正.遇到曲直难断的情况,便放出独角神羊,依据獬豸是否顶触来判定是否有罪.
  曾在古颍州做过太守的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艾子杂说》中讲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一次,齐宣王问艾子道:“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你熟悉吗?”艾子答道:“尧做皇帝时,是有一种猛兽叫獬豸,饲养在宫廷里,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他说:“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猛兽的话,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了!”这就将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场,以官员为审视监督的对象.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不用再寻找其它的食物,讽刺当时的官场奸臣和贪官太多了.
  后来,由于便于书写和记忆的需要,“廌”字从“灋”中被隐去,简化为“法”,然而它所象征的中国法律传统文化并没有随之消失.獬豸在我国古代法制监督史上仍有着非凡的涵义.由于獬豸是“法”的化身这一特性,从先秦到明清,“獬豸”形象被当成监察、审计和司法官员廉明正直、执法公正的象征,在各种场合被经常使用并作为监察御史和司法官员等的重要标志.春秋战国时,楚王仿照獬豸的形象制成衣冠.秦朝时正式赐给御史作为饰志,后遂称“獬豸冠”.据古文献记载:“侍御史冠獬豸冠”(《秦会要订补》卷十四).“法冠,一名獬豸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隋书��礼仪志��七》).汉朝时,廷尉、御吏等都带獬豸冠.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正旦上司宪府》诗中就有“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的句子.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送韦侍御归京》诗中有“闻欲朝龙阙,应须拂豸冠”的描述. [1] [编辑本段]历史记载   “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见《异物志》.
  《后汉书·舆服志下》:"獬豸,神羊,能辨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后亦用以指执法者.
  獬豸冠:古代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冠."
  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
  明十三陵神道旁的动物石像当中,就有獬豸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