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课外阅读(10分)蝈蝈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

题目详情

课外阅读( 10 分)           

 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

  “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真怪了……”一位白发老人凑近蝈蝈笼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语。

  老人的孙子和孙女,两个不满 8 岁的孩子,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

  “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

  “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

  小男孩说着,伸出小手去摘蝈蝈笼子。

  “小囡家,别瞎说!”老人把笼子挂到小孙子摘不到的地方,然后又说:“别着急,它一定会叫的!”

  整整一天,蝈蝈无声无息。两个孩子也差点把它忘了。

  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说:“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他很自信。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

  整个白天,蜩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亮,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了吗?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意蒙咙,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子里终于发出了怨言:

  “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

  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大人们只是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

  早晨醒来时,听不见蝈蝈的叫声了。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上一看,小笼子还挂在那儿,可里面的蝈蝈不见了……

“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21 、本文的主体部分,从蝈蝈的(    )写到(    )再写到(    ),从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1 分)

22 、这篇文章以(        )为顺序,以(     )为线索来叙说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 2 分)

23 、品读文章第一段,说说你抓住了哪些词语来理解内容,感受情感。 2

24 、研读文章内容,写出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出的最具情感表现力的两句话。 2

25 、阅读文章的结尾,你认为蝈蝈是“逃走”的吗?说说理由。 1

26 、体味这个故事,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 2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21. 不叫、再叫、不停地叫 22. 以时间为顺序,蝈蝈为线索 23 、拳头大小的笼子、不安地爬、可怜巴巴、呼唤、祈求 24.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它咬破了...
看了课外阅读(10分)蝈蝈窗台上挂...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一根竹竿长10米,蜗牛从竹竿底部往上爬,白天爬上去2米,晚上又滑下来1米。这只蜗牛几天能爬到竹竿顶  2020-04-07 …

红竹竿长1.6米,蓝竹竿长2.2米,把它们竖起放在同样深的水里,蓝竹竿露在水面外是红竹竿的2倍,两  2020-05-22 …

一根木筏重10千克,上有运动员,手上有一根细竹竿,运动员与细竹竿共重500牛,此时木筏收到的重力为  2020-06-03 …

我州少数民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局,善于使用楠竹制作竹筏.若某竹筏用7根完全相同的楠竹制作而成,每根楠竹  2020-06-22 …

小东家的房子后面有一棵杨树,小东想知道那棵树有多高,于是就拿了一根长2米的竹竿和皮尺到屋外.他把竹  2020-06-27 …

观察右图,这是《天工开物》中描绘时代矿工在井下采煤情景的插图.图中有一根中间打通的长竹竿,从地面上  2020-07-29 …

用甲乙两根竹竿测量池子里水的深度,甲竹竿有75%露在水的外面,乙竹竿有40%露在水的外面,竹竿长度的  2020-11-29 …

下图是《天工开物》的一幅插图,描绘明代矿工在井下采煤的情景。图中有根中间打通的长竹竿,从地面上插进矿  2020-12-01 …

课外阅读(10分)蝈蝈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  2020-12-06 …

1992年日本天皇访华,中国政府赠予他的国礼是题为《沁竹》的墨竹图。画中两根苍竹交叉而生,临风挺立。  2021-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