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作为一种方法论,中庸之道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作为一种方法论,中庸之道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运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洛诰》的“时中”等。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孔子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义。
中道本身是极高极难的标准。孔子有言: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叩其两端就是指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需要说明的是,孔子所倡导的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被误解为折中主义,事实上,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和折中主义完全不同,叩其两端的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的理想主义的方法论呢?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于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同时,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漫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摘编自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
1.下列对于“中庸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朱熹则认为中是一种做事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能更改的常理。
B.“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但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各设中于乃心”“时中”等语句中的“中”其实就是中庸思想。
C.在《论语》中,孔子先是把中庸看成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后来又把它普泛化,在这个过程中,它转换为一种方法论,表现为做事追求最优解。
D.中庸之道是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前核心要素之一,是一种方法论,凡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元素和成分,无不深深渗透有中庸之道。
2.文中说,“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下列不能成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B.中庸从一种道德修养境界转换为一种方法论。很难适用于每一件事情。
C.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人手,认真推敲研究并寻求最优解并不容易做到。
D.中道思想作为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已经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和郑玄对中庸的解释,在“中”的含义上没有差别,在“庸”的含义上有一定分歧,郑玄的解释更符合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中庸”的本义。
B.如何做到最优解,孔子谦逊地表达了自己的不足,但他的智慧在于能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研究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
C.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遵循中庸之道是获得成功的秘诀,而儒家又以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这应该成为孔子倡导中庸之道的一个重要缘由。
D.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中庸之道,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法回避的文化责任,研究倡导中庸之道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分 析:
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一些概念性词语的理解。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此类题要放回原文中去筛选,理解,首先要找到选项在文中的原句,然后进行比较辨别。C项“孔子先是把中庸看成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后来又把它普泛化”理解错误,原文第三段说“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可知中庸本身是一种境界,并不是孔子把它看成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故选C项。本题的答案可能有争议,可调整成选B或选C均可得3分。B项“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但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各设中于乃心”“时中”等语句中的“中”其实就是中庸思想。“……其实就是中庸思想”有误,原文第二段说“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是“看做”而并非“就是,B项说法太绝对化了。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
分 析:
此题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分析和辨别能力。首先根据题干中的“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句话到文中确定位置,这句话在文章第三段的开头,由此可以确定答案应在其后。依据主要在三、四两段,第五段的开头“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的理想主义的方法论呢”这句话提示,后面写的应是孔子倡导“中庸之道”的缘由,而并非是依据。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
分 析:
解答这道题目,首先要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的语段进行比对分析。C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遵循中庸之道”理解错误。从文中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知道,不是先有“中庸之道”,这些古代圣王再“遵循”,而是他们的治理中融有中道思想,久之,形成了中庸之道。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下面是小峰和小伟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1在探究前,它们用平行光源和刻度尺测出了三个凸透镜的焦距 2020-03-31 …
FT Island The One歌词要英文的和中文翻译的分谁唱的 2020-05-13 …
关于爸爸妈妈的作文,妈妈在鼓励我,爸爸总是很严厉,400字左右!米有灵感呀!作文和五年级上册语文的 2020-05-16 …
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a点,移动光屏找到像,光屏和凸透镜不动,把蜡烛从a点移动到b点,如果在b点 2020-05-16 …
某同学用焦距为12cm的凸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并把实验现象和数据填在了表格中:(1)实验中要调 2020-05-16 …
凸透镜 物体移动 成像(物理竞赛)一焦距为f 的凸透镜主轴和水平轴x重合,透镜左边x轴上有一个点光 2020-05-16 …
要《奠酒人》和《再谈孤独的果实》的中英文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里的扉页有这两篇文章,要中文的和英 2020-05-16 …
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把文化作为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软”武器,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肆进行 2020-05-17 …
用太阳光粗侧凸透镜焦距,太阳光应和透镜的主轴,光屏应和主轴,若固定光屏,那么移动透镜直到光屏上得到 2020-05-23 …
求5条最经发生的新闻,要英语写的!每条句子不用太长,内容有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即可范围不限,大事 2020-06-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