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饭局”、“霸王餐”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在小康生活的今天已变成一种“中性”或“贬义”词,而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它曾是权力、地位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它的演化与嬗变也同时折射着中国时代、文化和生产力的发展历程。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是我国几千年来历朝历代有作为的统治阶级所秉持的强国治民之道。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种五谷,自人类来到世上,食物就成为伴随其生命始终的“灵丹妙药”,任何人都离不了它。
食物曾经主宰着人的命运,因此气候、河流、地形曾为人类定居所考虑的首要因素,土地神、灶神、蝗神庙等文化现象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这些是粮食作物生长的必备环境之使然,是人类对风调雨顺的企盼以及对掌管天地万物的神祗之敬畏的结果。它们符合自然与社会的生存法则,遵循了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类只有依规办事,他们才有可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每当一种现象得到人们普遍接受的时候,这种现象就会成为一种潮流,并进而变为一种习惯和习俗,久而久之,在人们理性思维的左右下,它便成为一种独有的文化。文化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社会实体,它总会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融合性和开放性,总能外衍出其他的文化现象。而食文化兼具人类时刻都离不开食物的特点,它所衍生出的文化现象也深深的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并成为一种文化必需品,在人们生活中生根发芽。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他把生理需要作为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当这一需要被满足之后,其它的需要层次才能得到满足。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酒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民俗文化、礼仪文化等等这些才得以产生并发展。但这些仅仅只是食文化横向延伸出来的文化现象和实体,由它纵向发展而来的文化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文化斗争与融合中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并变成一种礼仪和规则,至今仍被我们现代人所遵循,并作为文明人的标识,产生了深远影响。
“吃饭请客”已成为一种心理习惯,法律上虽没有这种规定,但它已成为一种潜规则,伦理、世俗所承认的、不允许违背的一种潜规则,也许这就叫习俗。这种潜规则一旦违背,便被视为“异类”,世人将“另眼以观”,我们便称违规者“不懂事”、“没礼貌”。 说起“饭局”,其实它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这一词汇源于宋代,“饭”与“局”曾是两个完全无关的词,但宋人将它们组合,这是宋代文人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因为在饭局上有太多“玄机”。“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等妇孺皆知的著名饭局,各个无不暗藏着不可告人的大阴谋。
在食文化中,中国的食文化也许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中国人吃饭很有讲究,从座位的排放到上菜的顺序,从谁先动第一筷到什么时候方可离席,饭桌上,中国的“礼仪之邦”让世人望尘莫及。另外,“无酒不成席”也是中国人的共识。酒的出现,一方面造就了酒文化,另个贡献就是为饭桌上增添了更多内涵,敬酒、劝酒可谓是中国饭局中最有特色的部分,这里面的学问更是高深莫测,要学到其中的要义还真需下一番苦功夫。
但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意识形态的发展。现在的食文化讲究“吃出高雅,吃出情调,吃出品位”,因此,西方的西餐厅铺天盖地地在中国安家落户,高雅的情调、时尚的装束、干练的操作成为年轻人的最爱。同时,它也逐渐成为了一门艺术。厨艺大比拼、电视上的营养健康小栏目、烹饪与调理等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学习提高、展现自我的平台之一。它也可算作一种品牌。在中国,有宫廷菜系与民间菜系之分,鲁、川、苏、粤四大菜系名扬天下,它们以自己独特的口味与风格使中国的“吃”文化走出中华、面向世界,成就了一张中国文化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