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思考李德顺①所谓“精华”和“糟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两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思考
李德顺
① 所谓“精华”和“糟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两种不同的理解 : 一种是实体性的;一种是价值性的。
② 实体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当作是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存在,是各种文化现象本身固有的性质,认为其中有一些东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华”;另一些东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精华就是精华,糟粕就是糟粕,只要它们存在 就是从来如此,不会改变;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它们一一找出来。“精华”好好保持,将“糟粕”剔除。
③ 价值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看做已有文化现象在现实条件下的意义和作用,即以我们现在的生存发展为标准,去看过去留下来的东西是好是坏。这里暗含的一个前提是,不认为哪些现象的好坏意义是从来如此、固定不变的 而是承认好坏本质上都因人、因时而易。因此,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客观地看待过去的东西,而重点是从人和社会的现实发展出发,对它们加以选择和改造。
④ 这两种不同的含义和理解之间,表现出哲学思维方式上的深刻的差别。前一种理解比较简单直观 因此在人们的看法中比较常见 代表了一种传统的思考方式,但它存在着很大的疑点和误区。从理论上说,后一种理解比较符合实际 比较深入和合理。
⑤ 实体性理解的最大误区,是容易将“存在”和“意义” ( 价值 ) 混淆或等同起来,因此导致以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待历史文化现象的存在,以简单、抽象、凝固的态度对待它们的价值,从而简单机械地理解和执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⑥ 所谓机械理解是以对文化现象的简单“二分”为基础的 它完全忽视了文化和传统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的客观事实。它希望如同对待一个烂掉一块的苹果一样,对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来个“二分”:“去”掉烂掉的一半,“取”其好的一半。可问题的关键是,盘根错节的文化传统,并不像、也不可能像一个已经成熟了、最终定型了、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生命系统。它有自己的机理结构,它在生长变化着。这使“烂苹果”之类的比喻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如果它真的烂了一部分的话。那么,这烂掉的一部分和所谓好的部分也往往是交错、渗透在一起的,无法分开;如果它真的烂了一部分的话,那么另一部分恐怕也同样已经烂了、或者与之相适应了;如果切除烂的一部分的话,另一部分大约也很难原样保留和维持。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想像处理烂苹果一样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实际上却总也处理不清楚的原因。不从系统整体和根本上看问题,只想就一个个具体现象分别做处理,是不可能分得清楚、处理得干净的。
⑦ 按照价值性的理解方式,“精华”和“糟粕”不是指任何对象本身。而是指它们对于人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用于传统文化则是:对于历史上产生形成的文化现象、传统,主要不是去看它们“是什么”,而是重点思考“我们怎样对待”。
⑧ 历史上发生形成的文化现象、传统,是已经存在的客观现实。对“存在”的事物 首先要按照其逻辑,理解它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过程。不要把它们看做是一成不变的。对它们的历史意义,也要放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去把握,弄清楚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是必然的或偶然的,在什么情况下是有益的或有害的,在什么范围和程度上是精华或糟粕,等等。
⑨ 然后,要把重点放在我们自己的今天、现实及其发展要求上。对于“过去已有的”东西,不论它们在过去曾起过怎样的作用,是不是精华,都要以有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继续进步为标准,去重新加以分析、研究、判断和选择实施。
⑩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关键与核心,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只有面对当代和未来的世界,认清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同时清醒地了解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自强不息,扬长避短,不断前进,才是真正的 ( 不是口头上的 ) “弘扬”,才能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11 我们从历史走来,所以绝不可能脱离自己的传统;我们向未来走去 所以决不应该停留于过去的传统。 (选自《北京日报》 有节删)
15.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6 分)
A. 作者认为,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告诫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就要好好保持传统的“精华”,坚决摒弃“糟粕”。
B. 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点是从人和社会的现实发展出发,对它们加以选择和改造。
C.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求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精华与糟粕,不论它们在过去曾起过怎样的作用。
D. 总观全文,作者对精华和糟粕的再思考,就是告诉我们要以科学的方法再认识传统文化,既要对自己的历史负责,又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E. 作者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再思考,就是说要清醒地了解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自强不息 而不是口头上的“弘扬”传统文化。
16. 对文中的“实体性”、“价值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3 分)
A. 所谓“精华”和“糟粕”的“实体性”是说传统文化中本身就存在着“精华”和“糟粕”;“价值性”是说无论“精华”或“糟粕”均有其现实条件下的意义和作用。
B. 所谓“精华”和“糟粕”的“实体性”是说一切拿来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是“精华”;一些没有用的东西是“糟粕”;“价值性”是说以我们一定的生存发展为标准,把“精华”与“糟粕”一一找出来,让后人好好保持与弘扬。
C. 所谓“精华”和“糟粕”的“价值性”是说应以自身生存发展为标准,去看过去留下来的东西是好是坏;而“实体性” 则是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待历史文化现象的存在。
D. 对“实体性”和“价值性” 不同理解体现出哲学思维方式上的深刻的差别。前一种理解比较深入、合理,后一种理解比较简单、直观。
17. 文中第 6 段,作者以“一个烂掉一块的苹果”为例意在说明什么?试从写作手法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4 分)
18. 对“取其精华,去其糟�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15 .( 6 分)参考答案: A 、 E ( A 、传统的“精华”还是“实体性”的理解,通观全文,作者的观点是“价值性”的理解。 E 、此表述没有涉及精华与糟粕的内容。 B 、根据第 3 段最后一句判断。 C 、根据第 3 段、第 9 段内容判断。 D 、“以科学的方法再认识”符合作者的“因时而易”的观点。)
16 .( 3 分)参考答案: A C ( A 、第二段、第三段内容可以看出此项是正确的。 C 、根据第 3 段、第 5 段中的信息判断此项是正确。 B “实体性”是说“精华”“糟粕”是固有的存在、从来如此、不会改变”,此项中强调对我们“有用”“没用”,实际上是“价值性”含义的范畴,“一定的”概念不清,“让后人好好保持”不符合对“价值性”的理解。 D 、根据第四段信息判断此项颠倒了前后的关系。应为“前一种理解比较简单、直观,后一种理解比较深入和合理” 。)
17 .( 4 分)参考答案:作者以“一个烂掉一块的苹果”为例意在说明“机械理解是以对文化现象的简单‘二分’为基础的 它完全忽视了文化和传统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的客观事实”。( 2 分)文中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1 分)形象具体的论述了“实体性”理解的偏差,就像一个烂掉一块的苹果一样不能单一的一分为二,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生命系统。( 1 分)
18. ( 5 分)参考答案:①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精华与糟粕,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和执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对传统的东西要重新加以分析、研究、判断进而选择实施,才有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③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须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精神。(答对 1 点得 2 分,答对两点得 3 分,答对三点得 5 分)
精神产物的英文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已经精神产物一下在想不起来了,帮下thephysicalprodu 2020-04-11 …
这段话求翻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旅游一词的认识也产 2020-06-14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人生在世,谁也免不了生病。病可分两种:肉体上的和精神上的。人们对待病也有 2020-11-05 …
英语翻译过了一段时间后我的那些理想就会烟消云散不再有什么意义.那些不是我内心上和精神上渴望的东西.所 2020-11-21 …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指出:我们天赋具有平等和理性的潜力,但并不都能实现。在品德和精神上更优越的人应该统 2020-11-25 …
有的同学在考试前心理难免紧张,下列调节紧张心理的方法中,哪种不宜采用()A.把紧张的感受告诉父母和同 2020-12-21 …
司马迁为写成千古绝唱《史记》,忍辱负重,数十年忍受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终于用毕生的精力写成了这 2020-12-24 …
找语病啊找语病跪求原因啊.这句话.开展殡葬救助的目的,旨在让那些生活上和精神上百无聊赖的困难人群,能 2020-12-27 …
为老人们带去了生活上的关爱和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2011年3月18日,天津市公交集团开展“在车厢中传 2021-01-10 …
人生来平等,我们要尊重这种平等。所谓平等集中表现在()A.家庭背景、社会阅历上的平等B.地位、收入上 2021-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