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政治-->
分析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以及它有哪些制度构成
题目详情
分析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以及它有哪些制度构成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及分类
社会制度是社会网络的钢,是进行社会分析的焦点.无论是进行社会结构方面的分析,还是进行社会过程方面的分析,都离不开对制度的分析.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
社会学界对什么是社会制度这一问题的看法很多,但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把社会制度视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系统.这种看法认为,社会制度类似于道德习俗,是指导和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的标准和要求.美国早期社会学家萨姆纳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第二,把社会制度视为某种社会关系.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人为“制度是由于人类团体活动而引起的某种社会关系”,“是有组织的人类关系的形式或说是有组织的人类活动的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社会学教程》第165页).第三,把社会制度视为某种社会结构.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谱诺在他的《社会学》一书中指出“制度是为了满足社会基本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一组稳定的社会结构.”(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社会学导论》第288页).第四,把以上四种或几种看法综合起来而形成的社会制度定义: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系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综上所述,社会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领域中具有某种内在的有机联系并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系统以及与此相配合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社会学上所说的社会制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社会制度概念不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通常使用的社会制度这个概念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最宏观的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用社会制度界定人类社会的不同形态,如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等.社会制度也可以在微观层次上使用,指某社会单位具体的社会行为规范,如考勤制度、工作制度等.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制度既有别于宏观的界定,也与微观的定义有所不同,它通常指某一社会领域中的制度,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因此,社会学所讨论的社会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与社会制度有关的各种结构和组织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构成一种具有内在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社会单位;第二,社会制度不是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和规范,它所涉及的社会行为规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性,适合于某一社会领域的不同组织;第三,社会制度不是整个社会形态,而是构成整个社会形态的某一部分.
为了准确地把握社会制度的含义,需要了解社会制度与其相近的几个概念的区别.首先,社会制度与社会规范不同.社会制度所涉及的社会规范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系统,而不是指具体的社会行为标准;社会制度所包含的行为规范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性;社会制度不仅包括社会规范,还涉及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其次,社会制度与社会组织不同.社会制度的结构需要借助于特定的、相互关联的组织活动,但它并不是社会组织本身;社会制度对社会组织起到指导、调整和约束作用.
(二)社会制度的基本类型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把社会制度分为不同的类型:
以社会制度的起源和功能演变为标准,可以把社会制度分为本原社会制度和派生社会制度.本原社会制度是指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社会制度,其他社会制度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派生社会制度是指从本原制度中生长、演化和发展出来的社会制度.派生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发展、文明进化的产物,社会越发达、越先进,派生的社会制度就越多、越有成效.
以社会制度产生过程中人所起的作用为标准,可以把社会制度分为自生社会制度和人为社会制度.自生社会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和形成的社会制度.人为社会制度是指根据社会成员的需要有目的地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
以社会需要为标准,可以把社会制度分为经济制度、生育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宗教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这是社会中最常见的划分方法.
经济制度是指用来协调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过程的社会规范体系,目的是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需要.社会的所有制形式、资源的配置、成员的劳动关系、劳动成果的分配方式以及经济管理机制等,都是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经济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最主要形式,是其他社会制度的基础.
生育制度是指人类自身繁衍即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规范体系,它满足人类的性、亲情、种族延续等方面的需要.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需要保证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两者缺一不可.人类社会的人口再生产与动物不同,它不仅受生物本能的支配,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需要一套有效的生育规范体系来控制和调整人类的活动.许多社会学家认为,生育制度是社会的本原制度,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在原始社会人类就是依靠血缘关系组织起来并进行各种生产、宗教、娱乐等社会活动.
政治法律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指有关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分配社会权力的社会规范体系.起作用是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化日益明显,不同社会地位的集团和成员必然会发生利益冲突,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为了调整这些利益冲突,社会需要分化出专门的组织和力量管理整个社会的公共事务,使各阶层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整体利益范围内活动,以保证社会的正常秩序,这就是政治法律制度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政治法律制度的任务是维护公共秩序、分配社会权力、保证权力行使的合法程序和原则以及调整人际关系、裁定社会冲突等.
教育制度是指有关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的传授以及教育管理的社会规范体系.它包括教育方针、教育体制、教学管理制度等内容.教育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它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的主要手段,也是为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积累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教育和科研又是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巨大动力.
宗教制度是指有关宗教信仰、仪式、组织等的社会规范体系,它是人们宗教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关于宗教的本质,不同的学者又不同的看法,恩格斯认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4页)一般认为,宗教制度具有提供精神支持、强化道德规范、促进社会整合的功能.
文化制度是指有关调节、指导和控制文化活动的社会规范体系,它是一种派生的社会制度.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精神活动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并成为独立的需要时,就会形成专门的社会组织和文化制度,以便控制和指导有关的文化活动.文化制度中有一部分与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如社会理想、伦理道德等意识形态制度,而另一部分的联系则不那么明显和直接,如科学、娱乐等非意识形态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为没有劳动能力或没有劳动机会的社会成员提供各种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规范体系,它在克服自然或人为灾害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保障一般涉及对老年人的赡养、失业者的救济、残疾人的保护、贫困者的资助、自然灾害的防御以及对一些特殊群体的照顾等.国家、企业和一些其他性质的社会组织是社会保障的主体,社会保障通常是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形式实现的.
以上介绍了几种主要的社会制度,其中经济制度和生育制度是所有社会形态都具备的,它们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又称为本原社会制度.其他社会制度都是由此派生城来的,因此,又称为派生社会制度.另外,这些分类法是为了分析和研究某种社会生活领域种特定社会制度的结构、状况和发展的过程等而进行的,实际上这些制度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社会生活的整体.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社会制度是一个相对宏观的社会学概念,虽然它的种类比较多,但都是关于规范体系的,把社会制度作为系统来考察,它还表现出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一个综合体.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就可以形成不同的社会制度,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一)社会制度的构成
一般认为社会制度包括以下理念、规范、组织、地位结构、成员、设备等六大要素.这六个要素由于其内容的不同,在社会制度结构中的比重、组合和排列的不同,就产生各种不同的制度.但对一个具体的制度来说,这六个要素是缺一不可的.
第一,理念.理念是指用来阐明社会制度的目的、性质以及价值的理论要素.社会制度是有目的地、理性地控制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为了使社会成员遵守这些规范,首先需要社会成员了解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发展的目标以及社会制度的社会功能等,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社会成员才能产生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对于社会制度来说,它才能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社会制度.理念系统是社会制度中核心的部分,它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的,社会制度的各项具体规范也是依赖理念系统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如果社会制度的理念系统被绝大多数的人抛弃,这项社会制度就会被新的、更有效的社会制度所取代.社会制度的理念体系以抽象的社会学说、社会思想和社会理论为基础,它们共同支持和维护某一社会制度的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具有不同的理念系统.在阶级社会中,同一种社会制度,也因不同的阶级利害关系而具有不同的理念系统.
第二,规范.规范是指社会成员行为的模式和标准,它指导社会成员的日常社会活动,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制度的实际运行方式.任何社会制度都离不开具体的行为规范系统,它包括社会风俗、传统习惯、伦理道德、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等.社会制度的规范系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容和结构.一般说来,社会制度的规范系统有两类性质的变化:如果社会制度的理念系统显示出其优越性,就会逐渐被社会成员接受,这一规范系统就会在实际生活中逐渐趋向完善;相反,如果一种社会制度的理念系统逐渐被人否定,这一系统就会被新的系统所取代.
第三,组织.组织是社会制度的实体部分,是社会制度的组织构成系统.任何社会制度都有相应的组织系统来促使社会成员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离开社会组织,社会规范就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一般认为,组织系统包括决策组织部门、职能组织部门和监督组织部门.社会制度的理性化和有效化程度是不同的,有的社会制度具有明确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目标和任务等,而有些则通过习俗这一形式发挥作用.在实际生活中,除了需要有一套合理的理念系统、规范系统和地位结构外,还要依靠有效的组织系统,只有这样,社会制度才能顺利实施.社会活动的组织化程度体现了社会成员有目的、有意识地调整和控制社会活动的能力.
第四,地位结构.地位结构是指有关一组社会地位之间的权力和义务的规范.地位结构规定了某一社会制度下成员对组织或组织之间的权力和义务.相对于社会制度的理念系统来说,地位结构要具体的多,它是理念系统的延续,体现理念系统的要求.而对于社会制度的规范系统来讲,地位结构又显得相对抽象,只是规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的规范系统必须依赖于地位结构.例如,教育制度规定了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每个教师和学生必须使自己适应这套社会地位结构.如果不适应这种社会地位结构,社会成员之间就会发生冲突,社会制度就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节和解决双方的矛盾.
第五,成员.成员是指在社会制度组织系统中承担具体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无论是社会制度的理念、规范系统,还是地位结构、组织系统,都必须以一定的社会成员的活动为依据;人是社会制度各要素的载体,只有通过人的活动,社会制度才能进入历史的发展过程.社会制度的人员要素特指经过社会化并以内化了社会制度的理念规范系统的社会成员.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根据自己的理解认识参与组织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系统只为社会成员的活动提供一个基本框架,由于社会成员能力和机会等方面存在差别,社会制度组织系统的效率并不一致,但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偏废的.社会制度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高效率的组织系统,还需要有能力、有才干的组织成员.
第六,设备.设备是指保证社会制度有效实施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任何社会制度的有效实施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不具备这一条件,社会制度就无法发挥作用.不同的物质条件对于社会制度的作用是不同的,以此为标准可以把设备划分为基本设备、有用设备和象征设备等三种类型.基本设备是社会制度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离开它,社会制度就无法实施.对于社会制度的实施来讲,这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物质前提.有些物质设备对于社会制度的功能发挥起着促进作用,但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拥有了这些物质设备,社会制度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种物质设备被称为有用设备.还有一些物质设备没有具体的实用价值,只是某种象征,这被称为象征设备.象征设备作为组织系统的标志,起着号召和团结社会成员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甚至能起到其他物质设备无法起到的作用.
对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来说,以上的六项基本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社会制度.理念系统和规范系统是社会制度的精神部分,地位结构是社会制度的社会关系部分,组织和人员系统是社会制度的实体部分,设备系统则是社会制度的物质条件部分,这些都是社会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制度的功能
社会制度的功能涉及人类社会活动的所有方面,不同的社会制度满足社会成员的不同需要,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是,从一般意义上来看社会制度的基本社会功能包括:满足社会需要、维护社会的日常秩序、社会化、社会整合、社会导向等方面的功能.
第一,满足社会需要功能.任何社会制度都是为了满足某些社会需要而产生的.虽然社会需要的类型有所不同,但满足社会需要这一点是共同的.如生育制度满足社会成员求偶、结婚、性和生育的需要;经济制度满足社会成员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如果一种社会制度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它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终将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社会制度的发展也以社会需要的变化为基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家庭中进行的经验教育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于是学校教育应运而生,家庭的教育功能逐渐外移,由专门的社会机构负责社会成员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对象和程度要求等都在逐渐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见,教育制度是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逐渐形成并完善的.
第二,维护社会的日常秩序功能.社会制度为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提供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条件等.它鼓励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指导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行动,同时对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实施惩罚,以此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社会制度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的标准、要求和条件,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在社会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有些社会制度的功能直接与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相关,它们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调解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团结社会成员的作用.例如,政治法律制度就不仅仅在一般意义上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它直接干预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调节社会成员的冲突和纠纷,维护社会的日常生活秩序,处罚违反社会规范的各种行为.
第三,社会化.社会化的过程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与其他社会成员交往和沟通的人际互动过程.人际互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社会成员通过这一过程把社会制度的概念和规范系统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从而主动遵守社会制度的要求,自觉与其他社会成员配合,共同实现社会组织的目标,发挥社会制度的功能.社会化功能在一些社会制度中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例如,生育制度中的抚育功能要求父母承担孩子的社会化的任务,指导和教育孩子,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二教育制度的方针就是传授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使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并具备必要的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
第四,社会整合功能.社会制度使某一组织的社会成员团结一致,为实现某一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社会通过组织系统控制和监督成员的行为,协调各相关组织的关系,从而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需要.社会成员的活动如果脱离社会制度的约束,就会妨碍日常社会秩序,使社会处于混乱的状态.社会制度中的法律、宗教等制度的目的就是维护社会整合,保持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与其他社会制度不同的是,它们不只是协调某个社会领域的社会活动,而是把整个社会视为一个单位,使社会各阶层通力合作,形成相互促进、有序运行的社会机制.
第五,社会导向功能.任何社会制度都具有特定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它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这就是社会制度的导向功能.从方式上来看,社会制度的导向功能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鼓励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和价值观;二是惩罚违背社会准则的越轨者.借助于社会制度的导向功能,社会规范才能形成,社会秩序才能维持.有些社会制度,如教育、政治法律和宗教等制度,它们的社会导向功能非常突出,这些社会制度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和维护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
社会制度的功能非常复杂,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各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使社会制度的功能表现出多层次、多方位等特点.社会学家通常根据人们对社会制度的功能的意识状况和社会制度对社会的作用,分别把社会制度的功能划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正功能和负功能.
显功能是指被社会成员意识到的社会制度的功能,潜功能是指没有被社会成员意识到的社会制度的功能;正功能是指社会制度的积极社会功能,负功能则是指社会制度的消极社会功能.任何社会制度都包含显功能和潜功能、正功能和负功能的对立,这些功能在实际生活中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因而对实际生活中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决非易事.一般认为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第一,显功能和潜功能相结合.社会制度的显功能容易被认识到,但对社会制度的考察不能仅仅停留在显功能这一层次上,还应该注意社会制度的潜功能,其作用范围、作用对象以及转换方式等都是社会制度功能分析的重要内容.第二,正功能和负功能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注意社会制度积极的社会功能,也要注意社会制度的消极的社会功能,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社会制度的作用.第三,明确具体的社会功能.社会制度的功能非常复杂,在分析社会制度的功能时,需要明确考察的项目、对象及作用和结果.如果不明确具体的社会功能,对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就无法进行.
三、制度化和制度改革
在分析了社会制度的意义、构成及其社会功能之后,现在再进一步结合我国当前改革的实际,探讨制度化和制度改革的问题.
(一)制度化
制度化既包括制度本身的演变过程,也包括制度对社会成员活动的影响,是指社会制度逐渐合理化和有效化,以及社会成员的活动逐渐固定化和模式化的过程.对制度本身的演变来说,制度化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通过制度化使社会制度合理化.社会制度的发展是个历史过程,社会成员根据自己的实践修正和改变原有的社会制度,杜绝社会制度中的各种漏洞,使社会制度更加合理和严密.社会制度合理化另一方面的作用是通过制度化使得更多的社会成员的利益与社会利益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使社会制度更充分地体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
第二,同制度化使社会制度有效化.有效化是衡量社会制度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它代表社会制度运行以及社会成员能否有效地分工合作、社会制度的组织系统能否有效地运行以及社会制度能否有效地实现社会目标等体现出来的,即社会制度功能的发挥状况.
对于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来说,制度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制度化能够有效地控制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社会成员的活动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会妨碍社会成员之间的正常交往,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合作.要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就需要把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逐渐模式化和固定化,防止个人情感影响组织的活动.制度化使每个社会成员按照统一的标准从事社会活动,违反了社会规范就会受到惩罚.通过模式化的社会活动,社会制度就能有效地控制成员的行为.
第二,制度化使社会成员的行动具有可期待性.模式化的社会活动使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有章可循.社会成员根据各自的地位和承担的角色采取相应的社会行为,同时依次推测其他社会成员应该作出的反映,这对于成员之间的交往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可期待性很低,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就会出现障碍,冲突就无法避免.
制度化的发展会遇到各种矛盾.新的社会制度总是在与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中产生的,新旧社会制度总是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冲突的状况,这就是制度化的冲突现象.在冲突过程中,相对合理、有效的新的社会制度逐渐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制度化过程中会出现几种社会规范互相冲突的现象,其中可能有一种制度化的社会规范占据优先地位,这被称为制度化优先现象.制度化过程中还会出现逃避现象,即正常的社会规范也容忍一定限度内的越轨行为.总之,制度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充满矛盾和冲突.
(二)制度改革的内在动因
虽然社会制度的发展充满矛盾和冲突,但历史从没有停止过制度改革.人们为什么需要变革社会制度呢?这就涉及到社会制度改革的内在动因问题.
第一,社会需要的发展.从根本上说,社会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成员的社会需要不断变化,就对社会制度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当原有的社会制度无法有效地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时,社会制度的改革就无法避免.当然,在实际生活中社会制度的改革与社会成员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我们表述的这样简单,但从根本上说,社会成员的社会需要不断发展是社会制度改革的内在动因,社会制度的发展史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社会制度的僵化.制度化能够促进社会制度的合理化和有效化,使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向模式化发展,但它同时也带来负向的社会功能,即社会制度的僵化.社会成员在遵守统一的社会规范时,外在的力量逐渐成为社会成员活动的动因,在这种情况下,判断一种社会活动的有效性的标准不是社会成员出于个人意愿而做出的积极努力,而是行为本身是否符合社会规范,这就难免使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受到抑制.如果社会成员的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就会遭到组织或社会的排斥,被视为异端,因此,遵守社会规范本身成了社会成员需要的一部分.社会组织的奖罚制度也是为了鼓励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却被排斥在组织活动之外.有些社会学家认为,制度化的社会组织会培养社会成员的惰性.
第三,社会制度的有限性.社会制度的有限性也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内在动因之一,它是指社会制度只能涵盖社会成员的部分社会活动,对于将要出现的新情况则无能为力.一项社会制度无论怎样合理、有效,都只能介入已被社会成员意识到的或已经发生的并已纳入社会规范的活动,而新的社会实践通常是超越现有的规范的,在开始阶段常被视为异端邪说,只有当新的社会活动的影响足以动摇原有的社会制度时,这部分社会实践才能融入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制度的发展就是一个从排斥到吸收的转变过程,只有不断吸收新的社会实践的成果,社会制度才能保持其生命力.
第四,社会制度的冲突.社会制度运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从不同角度指导和控制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它们相互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使社会成员出于两难境地.例如,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国有企业重组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但同时也使许多职工面临下岗失业的困境,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就难以维持稳定的社会局面,最终妨碍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这也说明各项社会制度是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的,任何一项社会制度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社会制度,只有保持各项社会制度之间的平衡,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我国的体制改革
我国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后,一场涉及所有社会生活领域的重大社会制度改革全面展开.究其原因,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过多地照搬前苏联的社会经济模式,强调计划、集中,统一安排各项社会生活.特别是十年文革期间,社会体制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无法发挥正常的社会功能.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为社会制度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政治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从原有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下面,就我国社会中主要领域的体制改革作一简要的介绍.
第一,经济体制改革.第二,政治体制改革.
社会制度是社会网络的钢,是进行社会分析的焦点.无论是进行社会结构方面的分析,还是进行社会过程方面的分析,都离不开对制度的分析.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
社会学界对什么是社会制度这一问题的看法很多,但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把社会制度视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系统.这种看法认为,社会制度类似于道德习俗,是指导和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的标准和要求.美国早期社会学家萨姆纳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第二,把社会制度视为某种社会关系.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人为“制度是由于人类团体活动而引起的某种社会关系”,“是有组织的人类关系的形式或说是有组织的人类活动的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社会学教程》第165页).第三,把社会制度视为某种社会结构.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谱诺在他的《社会学》一书中指出“制度是为了满足社会基本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一组稳定的社会结构.”(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社会学导论》第288页).第四,把以上四种或几种看法综合起来而形成的社会制度定义: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系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综上所述,社会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领域中具有某种内在的有机联系并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系统以及与此相配合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社会学上所说的社会制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社会制度概念不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通常使用的社会制度这个概念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最宏观的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用社会制度界定人类社会的不同形态,如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等.社会制度也可以在微观层次上使用,指某社会单位具体的社会行为规范,如考勤制度、工作制度等.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制度既有别于宏观的界定,也与微观的定义有所不同,它通常指某一社会领域中的制度,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因此,社会学所讨论的社会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与社会制度有关的各种结构和组织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构成一种具有内在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社会单位;第二,社会制度不是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和规范,它所涉及的社会行为规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性,适合于某一社会领域的不同组织;第三,社会制度不是整个社会形态,而是构成整个社会形态的某一部分.
为了准确地把握社会制度的含义,需要了解社会制度与其相近的几个概念的区别.首先,社会制度与社会规范不同.社会制度所涉及的社会规范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系统,而不是指具体的社会行为标准;社会制度所包含的行为规范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性;社会制度不仅包括社会规范,还涉及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其次,社会制度与社会组织不同.社会制度的结构需要借助于特定的、相互关联的组织活动,但它并不是社会组织本身;社会制度对社会组织起到指导、调整和约束作用.
(二)社会制度的基本类型
根据不同标准可以把社会制度分为不同的类型:
以社会制度的起源和功能演变为标准,可以把社会制度分为本原社会制度和派生社会制度.本原社会制度是指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社会制度,其他社会制度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派生社会制度是指从本原制度中生长、演化和发展出来的社会制度.派生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发展、文明进化的产物,社会越发达、越先进,派生的社会制度就越多、越有成效.
以社会制度产生过程中人所起的作用为标准,可以把社会制度分为自生社会制度和人为社会制度.自生社会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产生和形成的社会制度.人为社会制度是指根据社会成员的需要有目的地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
以社会需要为标准,可以把社会制度分为经济制度、生育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宗教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这是社会中最常见的划分方法.
经济制度是指用来协调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过程的社会规范体系,目的是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需要.社会的所有制形式、资源的配置、成员的劳动关系、劳动成果的分配方式以及经济管理机制等,都是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经济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最主要形式,是其他社会制度的基础.
生育制度是指人类自身繁衍即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规范体系,它满足人类的性、亲情、种族延续等方面的需要.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需要保证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两者缺一不可.人类社会的人口再生产与动物不同,它不仅受生物本能的支配,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需要一套有效的生育规范体系来控制和调整人类的活动.许多社会学家认为,生育制度是社会的本原制度,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在原始社会人类就是依靠血缘关系组织起来并进行各种生产、宗教、娱乐等社会活动.
政治法律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指有关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分配社会权力的社会规范体系.起作用是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化日益明显,不同社会地位的集团和成员必然会发生利益冲突,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为了调整这些利益冲突,社会需要分化出专门的组织和力量管理整个社会的公共事务,使各阶层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整体利益范围内活动,以保证社会的正常秩序,这就是政治法律制度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政治法律制度的任务是维护公共秩序、分配社会权力、保证权力行使的合法程序和原则以及调整人际关系、裁定社会冲突等.
教育制度是指有关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的传授以及教育管理的社会规范体系.它包括教育方针、教育体制、教学管理制度等内容.教育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它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的主要手段,也是为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积累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教育和科研又是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巨大动力.
宗教制度是指有关宗教信仰、仪式、组织等的社会规范体系,它是人们宗教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关于宗教的本质,不同的学者又不同的看法,恩格斯认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4页)一般认为,宗教制度具有提供精神支持、强化道德规范、促进社会整合的功能.
文化制度是指有关调节、指导和控制文化活动的社会规范体系,它是一种派生的社会制度.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精神活动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并成为独立的需要时,就会形成专门的社会组织和文化制度,以便控制和指导有关的文化活动.文化制度中有一部分与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如社会理想、伦理道德等意识形态制度,而另一部分的联系则不那么明显和直接,如科学、娱乐等非意识形态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为没有劳动能力或没有劳动机会的社会成员提供各种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规范体系,它在克服自然或人为灾害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保障一般涉及对老年人的赡养、失业者的救济、残疾人的保护、贫困者的资助、自然灾害的防御以及对一些特殊群体的照顾等.国家、企业和一些其他性质的社会组织是社会保障的主体,社会保障通常是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形式实现的.
以上介绍了几种主要的社会制度,其中经济制度和生育制度是所有社会形态都具备的,它们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又称为本原社会制度.其他社会制度都是由此派生城来的,因此,又称为派生社会制度.另外,这些分类法是为了分析和研究某种社会生活领域种特定社会制度的结构、状况和发展的过程等而进行的,实际上这些制度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社会生活的整体.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社会制度是一个相对宏观的社会学概念,虽然它的种类比较多,但都是关于规范体系的,把社会制度作为系统来考察,它还表现出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一个综合体.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就可以形成不同的社会制度,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一)社会制度的构成
一般认为社会制度包括以下理念、规范、组织、地位结构、成员、设备等六大要素.这六个要素由于其内容的不同,在社会制度结构中的比重、组合和排列的不同,就产生各种不同的制度.但对一个具体的制度来说,这六个要素是缺一不可的.
第一,理念.理念是指用来阐明社会制度的目的、性质以及价值的理论要素.社会制度是有目的地、理性地控制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为了使社会成员遵守这些规范,首先需要社会成员了解社会制度存在的理由、发展的目标以及社会制度的社会功能等,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社会成员才能产生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对于社会制度来说,它才能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社会制度.理念系统是社会制度中核心的部分,它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的,社会制度的各项具体规范也是依赖理念系统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如果社会制度的理念系统被绝大多数的人抛弃,这项社会制度就会被新的、更有效的社会制度所取代.社会制度的理念体系以抽象的社会学说、社会思想和社会理论为基础,它们共同支持和维护某一社会制度的存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具有不同的理念系统.在阶级社会中,同一种社会制度,也因不同的阶级利害关系而具有不同的理念系统.
第二,规范.规范是指社会成员行为的模式和标准,它指导社会成员的日常社会活动,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制度的实际运行方式.任何社会制度都离不开具体的行为规范系统,它包括社会风俗、传统习惯、伦理道德、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等.社会制度的规范系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内容和结构.一般说来,社会制度的规范系统有两类性质的变化:如果社会制度的理念系统显示出其优越性,就会逐渐被社会成员接受,这一规范系统就会在实际生活中逐渐趋向完善;相反,如果一种社会制度的理念系统逐渐被人否定,这一系统就会被新的系统所取代.
第三,组织.组织是社会制度的实体部分,是社会制度的组织构成系统.任何社会制度都有相应的组织系统来促使社会成员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离开社会组织,社会规范就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一般认为,组织系统包括决策组织部门、职能组织部门和监督组织部门.社会制度的理性化和有效化程度是不同的,有的社会制度具有明确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目标和任务等,而有些则通过习俗这一形式发挥作用.在实际生活中,除了需要有一套合理的理念系统、规范系统和地位结构外,还要依靠有效的组织系统,只有这样,社会制度才能顺利实施.社会活动的组织化程度体现了社会成员有目的、有意识地调整和控制社会活动的能力.
第四,地位结构.地位结构是指有关一组社会地位之间的权力和义务的规范.地位结构规定了某一社会制度下成员对组织或组织之间的权力和义务.相对于社会制度的理念系统来说,地位结构要具体的多,它是理念系统的延续,体现理念系统的要求.而对于社会制度的规范系统来讲,地位结构又显得相对抽象,只是规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的规范系统必须依赖于地位结构.例如,教育制度规定了教师和学生具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每个教师和学生必须使自己适应这套社会地位结构.如果不适应这种社会地位结构,社会成员之间就会发生冲突,社会制度就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节和解决双方的矛盾.
第五,成员.成员是指在社会制度组织系统中承担具体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无论是社会制度的理念、规范系统,还是地位结构、组织系统,都必须以一定的社会成员的活动为依据;人是社会制度各要素的载体,只有通过人的活动,社会制度才能进入历史的发展过程.社会制度的人员要素特指经过社会化并以内化了社会制度的理念规范系统的社会成员.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根据自己的理解认识参与组织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系统只为社会成员的活动提供一个基本框架,由于社会成员能力和机会等方面存在差别,社会制度组织系统的效率并不一致,但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偏废的.社会制度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高效率的组织系统,还需要有能力、有才干的组织成员.
第六,设备.设备是指保证社会制度有效实施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任何社会制度的有效实施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不具备这一条件,社会制度就无法发挥作用.不同的物质条件对于社会制度的作用是不同的,以此为标准可以把设备划分为基本设备、有用设备和象征设备等三种类型.基本设备是社会制度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离开它,社会制度就无法实施.对于社会制度的实施来讲,这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物质前提.有些物质设备对于社会制度的功能发挥起着促进作用,但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拥有了这些物质设备,社会制度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种物质设备被称为有用设备.还有一些物质设备没有具体的实用价值,只是某种象征,这被称为象征设备.象征设备作为组织系统的标志,起着号召和团结社会成员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甚至能起到其他物质设备无法起到的作用.
对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来说,以上的六项基本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社会制度.理念系统和规范系统是社会制度的精神部分,地位结构是社会制度的社会关系部分,组织和人员系统是社会制度的实体部分,设备系统则是社会制度的物质条件部分,这些都是社会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制度的功能
社会制度的功能涉及人类社会活动的所有方面,不同的社会制度满足社会成员的不同需要,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是,从一般意义上来看社会制度的基本社会功能包括:满足社会需要、维护社会的日常秩序、社会化、社会整合、社会导向等方面的功能.
第一,满足社会需要功能.任何社会制度都是为了满足某些社会需要而产生的.虽然社会需要的类型有所不同,但满足社会需要这一点是共同的.如生育制度满足社会成员求偶、结婚、性和生育的需要;经济制度满足社会成员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如果一种社会制度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它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终将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社会制度的发展也以社会需要的变化为基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家庭中进行的经验教育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于是学校教育应运而生,家庭的教育功能逐渐外移,由专门的社会机构负责社会成员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对象和程度要求等都在逐渐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见,教育制度是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逐渐形成并完善的.
第二,维护社会的日常秩序功能.社会制度为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提供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条件等.它鼓励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指导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行动,同时对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实施惩罚,以此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社会制度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的标准、要求和条件,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在社会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有些社会制度的功能直接与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相关,它们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调解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团结社会成员的作用.例如,政治法律制度就不仅仅在一般意义上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它直接干预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调节社会成员的冲突和纠纷,维护社会的日常生活秩序,处罚违反社会规范的各种行为.
第三,社会化.社会化的过程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与其他社会成员交往和沟通的人际互动过程.人际互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社会成员通过这一过程把社会制度的概念和规范系统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从而主动遵守社会制度的要求,自觉与其他社会成员配合,共同实现社会组织的目标,发挥社会制度的功能.社会化功能在一些社会制度中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例如,生育制度中的抚育功能要求父母承担孩子的社会化的任务,指导和教育孩子,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二教育制度的方针就是传授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使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并具备必要的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
第四,社会整合功能.社会制度使某一组织的社会成员团结一致,为实现某一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社会通过组织系统控制和监督成员的行为,协调各相关组织的关系,从而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需要.社会成员的活动如果脱离社会制度的约束,就会妨碍日常社会秩序,使社会处于混乱的状态.社会制度中的法律、宗教等制度的目的就是维护社会整合,保持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与其他社会制度不同的是,它们不只是协调某个社会领域的社会活动,而是把整个社会视为一个单位,使社会各阶层通力合作,形成相互促进、有序运行的社会机制.
第五,社会导向功能.任何社会制度都具有特定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它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这就是社会制度的导向功能.从方式上来看,社会制度的导向功能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鼓励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和价值观;二是惩罚违背社会准则的越轨者.借助于社会制度的导向功能,社会规范才能形成,社会秩序才能维持.有些社会制度,如教育、政治法律和宗教等制度,它们的社会导向功能非常突出,这些社会制度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和维护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
社会制度的功能非常复杂,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各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使社会制度的功能表现出多层次、多方位等特点.社会学家通常根据人们对社会制度的功能的意识状况和社会制度对社会的作用,分别把社会制度的功能划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正功能和负功能.
显功能是指被社会成员意识到的社会制度的功能,潜功能是指没有被社会成员意识到的社会制度的功能;正功能是指社会制度的积极社会功能,负功能则是指社会制度的消极社会功能.任何社会制度都包含显功能和潜功能、正功能和负功能的对立,这些功能在实际生活中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因而对实际生活中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决非易事.一般认为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第一,显功能和潜功能相结合.社会制度的显功能容易被认识到,但对社会制度的考察不能仅仅停留在显功能这一层次上,还应该注意社会制度的潜功能,其作用范围、作用对象以及转换方式等都是社会制度功能分析的重要内容.第二,正功能和负功能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注意社会制度积极的社会功能,也要注意社会制度的消极的社会功能,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社会制度的作用.第三,明确具体的社会功能.社会制度的功能非常复杂,在分析社会制度的功能时,需要明确考察的项目、对象及作用和结果.如果不明确具体的社会功能,对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就无法进行.
三、制度化和制度改革
在分析了社会制度的意义、构成及其社会功能之后,现在再进一步结合我国当前改革的实际,探讨制度化和制度改革的问题.
(一)制度化
制度化既包括制度本身的演变过程,也包括制度对社会成员活动的影响,是指社会制度逐渐合理化和有效化,以及社会成员的活动逐渐固定化和模式化的过程.对制度本身的演变来说,制度化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通过制度化使社会制度合理化.社会制度的发展是个历史过程,社会成员根据自己的实践修正和改变原有的社会制度,杜绝社会制度中的各种漏洞,使社会制度更加合理和严密.社会制度合理化另一方面的作用是通过制度化使得更多的社会成员的利益与社会利益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使社会制度更充分地体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
第二,同制度化使社会制度有效化.有效化是衡量社会制度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它代表社会制度运行以及社会成员能否有效地分工合作、社会制度的组织系统能否有效地运行以及社会制度能否有效地实现社会目标等体现出来的,即社会制度功能的发挥状况.
对于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来说,制度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制度化能够有效地控制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社会成员的活动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会妨碍社会成员之间的正常交往,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合作.要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就需要把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逐渐模式化和固定化,防止个人情感影响组织的活动.制度化使每个社会成员按照统一的标准从事社会活动,违反了社会规范就会受到惩罚.通过模式化的社会活动,社会制度就能有效地控制成员的行为.
第二,制度化使社会成员的行动具有可期待性.模式化的社会活动使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有章可循.社会成员根据各自的地位和承担的角色采取相应的社会行为,同时依次推测其他社会成员应该作出的反映,这对于成员之间的交往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可期待性很低,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就会出现障碍,冲突就无法避免.
制度化的发展会遇到各种矛盾.新的社会制度总是在与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中产生的,新旧社会制度总是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冲突的状况,这就是制度化的冲突现象.在冲突过程中,相对合理、有效的新的社会制度逐渐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制度化过程中会出现几种社会规范互相冲突的现象,其中可能有一种制度化的社会规范占据优先地位,这被称为制度化优先现象.制度化过程中还会出现逃避现象,即正常的社会规范也容忍一定限度内的越轨行为.总之,制度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充满矛盾和冲突.
(二)制度改革的内在动因
虽然社会制度的发展充满矛盾和冲突,但历史从没有停止过制度改革.人们为什么需要变革社会制度呢?这就涉及到社会制度改革的内在动因问题.
第一,社会需要的发展.从根本上说,社会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成员的社会需要不断变化,就对社会制度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当原有的社会制度无法有效地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时,社会制度的改革就无法避免.当然,在实际生活中社会制度的改革与社会成员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我们表述的这样简单,但从根本上说,社会成员的社会需要不断发展是社会制度改革的内在动因,社会制度的发展史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社会制度的僵化.制度化能够促进社会制度的合理化和有效化,使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向模式化发展,但它同时也带来负向的社会功能,即社会制度的僵化.社会成员在遵守统一的社会规范时,外在的力量逐渐成为社会成员活动的动因,在这种情况下,判断一种社会活动的有效性的标准不是社会成员出于个人意愿而做出的积极努力,而是行为本身是否符合社会规范,这就难免使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受到抑制.如果社会成员的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就会遭到组织或社会的排斥,被视为异端,因此,遵守社会规范本身成了社会成员需要的一部分.社会组织的奖罚制度也是为了鼓励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却被排斥在组织活动之外.有些社会学家认为,制度化的社会组织会培养社会成员的惰性.
第三,社会制度的有限性.社会制度的有限性也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内在动因之一,它是指社会制度只能涵盖社会成员的部分社会活动,对于将要出现的新情况则无能为力.一项社会制度无论怎样合理、有效,都只能介入已被社会成员意识到的或已经发生的并已纳入社会规范的活动,而新的社会实践通常是超越现有的规范的,在开始阶段常被视为异端邪说,只有当新的社会活动的影响足以动摇原有的社会制度时,这部分社会实践才能融入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制度的发展就是一个从排斥到吸收的转变过程,只有不断吸收新的社会实践的成果,社会制度才能保持其生命力.
第四,社会制度的冲突.社会制度运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从不同角度指导和控制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它们相互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使社会成员出于两难境地.例如,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国有企业重组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但同时也使许多职工面临下岗失业的困境,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就难以维持稳定的社会局面,最终妨碍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这也说明各项社会制度是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的,任何一项社会制度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社会制度,只有保持各项社会制度之间的平衡,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我国的体制改革
我国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后,一场涉及所有社会生活领域的重大社会制度改革全面展开.究其原因,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以后过多地照搬前苏联的社会经济模式,强调计划、集中,统一安排各项社会生活.特别是十年文革期间,社会体制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无法发挥正常的社会功能.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为社会制度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政治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从原有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下面,就我国社会中主要领域的体制改革作一简要的介绍.
第一,经济体制改革.第二,政治体制改革.
看了 分析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以及它...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胰岛素是一种人体内的蛋白质类激素,它由51个氨基酸,两条肽链构成.(1)从如图分析,一个胰岛素分子 2020-05-13 …
如何分析记叙文里的六要素?就是找一篇记叙文如何分析它的六要素? 2020-06-09 …
午光谁可以分析它的真实含义. 2020-06-15 …
β-胡萝卜素(C40H56)是一种天然的植物色素,它广泛存在于黄绿色蔬菜和水果中,一定条件下在人体 2020-06-18 …
阅读《黄鹂》徐志摩第二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它飞了,不见了,没了——”一句在意上重复 2020-07-18 …
β-胡萝卜素(C40H56)是一种天然的植物色素,它广泛存在于黄绿色蔬菜和水果中,一定条件下在人体内 2020-10-29 …
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分析它们的特点和造景手法分析它们的特点和造景手法可以全部分析 2020-11-12 …
27、若有以下a数组,数组元素和它们的值如下所示:数组元素:a[0],a[1],a[2],a[3], 2020-11-17 …
对于一个问题作分析,它的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这三个词是啥意思? 2020-12-12 …
人体内能产生一种抗病毒的物质-干扰素,它能抑制病毒的复制.在人患了病毒性肝炎或严重的流行性感冒时,可 2021-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