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聚宴符浩勇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聚    宴
符浩勇
      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
      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我说,有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
       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不能说的。
       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
       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
       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
       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丁字路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鼓弄下海去的,却什么也没捞着。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但阿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 我和他一来二往混熟后,不时就相邀小聚,大多是到郊外农家菜馆去,要几样应时的小菜。阿炳酒量并不见好,独独喜欢三春椰酒,喝到醉眼曚昽时,便学着电视里 的广告词,戏说你好我也好。由此我常常想起认识他的那个宴席上他为我挡酒,心里便陡增些许敬意。
       街边车水马龙,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着。记不清多少次了,我和阿炳走在街边,见到乞丐或残疾人,他总是像准备好了似的,悄然丢下三五元钱。我说,那些都是装出来的。有电视台采访一位在街边乞讨的孕妇,结果她拔腿就跑,原来大肚子是垫起来的。他听了只是笑笑。我知道他未必相信我的话,或者就不打算相信。有一次,我明知不能说服他,却还是说:“你就图个心安?”他却说:“不是心安不安。只要他们高兴,而且这付出也是我能承受的。”
       也许这只是缘起。后来一件窝囊透顶的事,弄得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想必阿炳的心情也不会平静。
那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朋友的朋友,从贵州大山里赶来,办了一个小型慈善讲座。主讲人林山似乎还没有抖落从远山而来的疲惫,他给我们看了九幅富有感染力的照片--木板钉成的墙壁、渴求的眼神、龟裂的手指等等,诉求贵州远山深谷里教育亟待拯救。他的演说声泪俱下,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现场募捐时,我掏了600元,阿炳捐了2000元。我知道那是他筹集的进货款。那时,他的音像店几乎没有进账。
        事后一个月,阿炳似乎还没有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来。他说,如果可能,真想去贵州支教,哪怕是一个月。于是我设法联系朋友的朋友,可是林山似乎人间蒸发了,倒是打听到那天在场41人捐了16.4万 元。朋友的朋友找到朋友,说是林山的手机关了,他们也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认识林山的。我特意上了那个网站,网站上有林山贴的很多图片,色括演讲现场见到的那 些照片;还有很多帖子,呼吁社会关注贵州大山里的孩子。林山失踪后,网站上的资料也就停止了更新。种种情况表明:我们受骗了。但阿炳并无失落,他始终相信 他固执的直觉:林山深遂的眼眸里燃烧着诚意……
一年过去,我和阿炳仍会在朋友聚会小酌时相互关照,但我心里不觉有点生分,害怕他会提起因我的冒失而引致的尴尬结果。渐渐地,我甚至觉得他每一次对我的笑都意味深长。但阿炳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对捐 助贵州大山的事只字不提。不时,我和他还是相约到郊外农家菜馆去,依旧是点几样应时小菜,酒还是熟识的三春椰酒,却未见他再沉醉过。上周末,阿炳外埠的朋 友来了,我还应邀到城郊农家菜馆去赴宴;今天周四,他打来电话非让我去找他,究竟有什么事不能电话里说呢?
       远远的,我听到从阿炳的音像店里飘出来天籁般的旋律,正想呆在街边沐浴一番。不想阿炳从店里出来了,不容我迟疑,催我进屋。
      屋里不大的空间,摆了一张扁形饭桌,放着一瓶贵州醇白酒,还有外买的几样小菜,却摆了三个座位。我机警地问:“还有谁?”
       只见阿炳抖出一张发皱的都市报,神情有些异样,他说:“还记得吗?那位贵州大山来的林山,他,他没有骗我们,他是在回贵州途中遭遇不测的……好在那个无意伤害他的人发现了那些钱(捐款)的来路……最终那些钱用在山区小学的建设上了……”
       那晚,我和阿炳都喝得酩酊烂醉;那晚,我和阿炳畅游在音乐的潮浪里,我只记得阿炳的眼眸里好亮好亮。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___
A.小说开头写阿炳叫“我”到他的音像店去,却不肯在电话中告诉“我”究竟有什么事,这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一方面也暗示阿炳想要告诉“我”的事情不同寻常。
B.小说第五段将饭局上有些好事者对“我”的态度与初次见面的阿炳对“我”的态度进行对比,委婉地批评了一些人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餐桌风气。
C.小说第八段写“我”看到“一个老汉沿街乞讨”的场面,触景生情,不觉回忆起“我”与阿炳交往中的一些小事,并为阿炳屡屡不听“我”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
D.“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两千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林山携善款失踪后,“我”感到特别窝囊,心情很不平静,见到阿炳时感到不自在,怀疑他内心对“我”有所不满。
E.小说倒数第二段用三个省略号,一方面是为了省略枝节,简明扼要地交代林山失踪的真相;一方面是为了再现阿炳说话的语气,表现他沉痛而又略感欣慰的心情。
(2)小说中的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我”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在收入作者的一部小说集时,标题被改为“拯救”,你认为“聚宴”和“拯救”这两个标题哪一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理由。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B项“委婉地批评了一些人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餐桌风气”理解有误,应该是表现阿炳的豪爽仗义;C项“为阿炳屡屡不听‘我’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理解不够准确,是为了突出阿炳的善良;D项“‘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两千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怀疑他内心对‘我’有所不满”于文无据.
(2)解答时要抓住相关情节内容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概括.本文主要 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如:“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表现阿炳的豪爽仗义;“如今好不容易在城南租个小铺面开了一家音像店,赚利很薄,刚能抵上养家糊口.但阿炳乐在其中,按他的话说,别看音像店门脸小,声乐的世界可大着呢”表现他的豁达、知足常乐;“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出五元钱丢在纸上…”表现他的善良、乐于助人.
(3)解答时主要从情节、人物、主旨几个方面分析.“我”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我”贯穿小说的始终,起着线索的作用,是情节紧凑;“我”烘托主要人物阿炳的形象,更能突出阿炳的形象特点,进而凸显小说主旨,丰富小说内涵.
(4)作答时首先要明确观点,是“聚宴”好还是“拯救”好,然后围绕自己的观点阐明理由,要立足文本,从小说情节、人物、主旨几个方面探究.

答案:
(1)AE 
(2)①豪爽仗义.初次见面时,看“我”被人灌酒,尽管自己酒量不行,仍挺身为“我”挡酒. ②心地善良,坚信人性的善良美好.看到乞讨者总是毫不犹豫地给钱;捐出筹集来的全部进货资金资助贵州山区教育;在林山带着捐款失踪,种种情况表明我们是受骗了的情况下,坚信林山不是骗子.③知足常乐.经营音像店利润微薄,仅够糊口,仍乐在其中.(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①“我”作为小说中的叙事者,以切身的见闻和感受来讲述阿炳的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抒情性,更加感人.②“我”作为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贯穿全篇,“我”应邀去阿炳家一路上的所见所想使现实与回忆巧妙对接,使小说内容多而不乱,结构紧凑.③“我”侧面烘托了阿炳的形象.“我”与阿炳对待乞讨者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反衬出阿炳的可贵品质.④“我”的形象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我”有心行善但又总担心上当受骗,这种犹疑的心理代表了社会中很多人的真实心态,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我”的转变表达了要相信善良的主题.(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4)示例一:“聚宴”更好.理由:①“聚宴”是小说的情节框架,其他相关事件有机融入其中,使作品收放自如,结构严谨.小说以阿炳打电话邀“我”去他的音像店参加“三人”聚宴为框架,将“我”在赴宴路上的所见所想所感巧妙自然地融入其中.②“聚宴”是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多次写到“聚宴”的情景,“我”与阿炳是在宴席上相识的,后来又常相邀小聚农家菜馆,林山失踪的真相也是在阿炳家的餐桌上揭晓的.③“聚宴”朴素含蓄,看似平淡客观,既不揭示主题又不渲染情感,但却给人留下更多品味琢磨的空间.
示例二:“拯救”更好.理由:①“拯救”概括了小说的核心情节.核心情节是林山为拯救贵州偏远落后山区教育辛劳奔走,“我”和阿炳在他感召下为拯救山区教育而捐出善款,因此“拯救”二字是精当的概括.②“拯救”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描写阿炳、林山的行为,以及“我”由怀疑到相信人性的真诚这一转变,肯定了献出爱心拯救他人的精神.③“拯救”虚实兼备,言简义丰.“拯救”具有双重含义,既指阿炳、林山和“我”救助他人的行为,也指“我”灵魂上获得的救赎.④“拯救”突出了阿炳乐于助人的品质.
(8分;“观点”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的网友还看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