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严母教读(清)蒋士铨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严母教读
(清)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③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选自《鸣机夜课图记》)【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组绣纺:即编织结线。④夏(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翻译:___
②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翻译:___
(4)文中母子两人流泪哭泣的原因各是什么?
(5)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为什么?
严母教读
(清)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③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选自《鸣机夜课图记》)【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组绣纺:即编织结线。④夏(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母日授四子书数句 | ___ |
②苦儿幼不能执笔 | ___ |
③无误,乃已 | ___ |
A.抱铨坐膝上教之 |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
B.旋复持儿而泣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
C.儿怠,则少加夏楚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
D.解衣以胸温儿背 |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
①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翻译:___
②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翻译:___
(4)文中母子两人流泪哭泣的原因各是什么?
(5)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为什么?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①句意为:母亲每天教我《四书》几句.“日”指每天;
②句意为:苦于我太小,不会拿笔.“苦”指苦于;
③句意为: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已”指停止.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哪一点相似都可以.结合自己对词语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A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他;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顺接;第二个“而”是连词,表示转折.
C项第一个“则”表示顺接;第二个“则”表示转折.
D项两个“以”指用.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至”,到;“书”,字.句意为:到了六岁,母亲才命令我拿笔学写字.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及此”,到这时.句意为: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爹!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母亲流泪为儿子深夜苦读而心痛,儿子哭泣是为母亲深夜陪读而感动.
(5)本题考查感阐述观点看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来阐述观点看法即可,做到言之有理.
赞同.“看不清楚”蒋母严于教子,正是“苦其心志”,孟子强调困境造就人才,两者是一致的.因为往往是忧患使人成才,安乐使人走向灭亡,一个人从小要有吃苦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才能立足于社会,成就一番事业.
答案:
(1)①每天;②苦于;③停止.
(2)D.
(3)①到了六岁,母亲才命令我拿笔学写字.
②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爹!
(4)母亲流泪为儿子深夜苦读而心痛,儿子哭泣是为母亲深夜陪读而感动.
(5)赞同.“看不清楚”蒋母严于教子,正是“苦其心志”,孟子强调困境造就人才,两者是一致的.因为往往是忧患使人成才,安乐使人走向灭亡,一个人从小要有吃苦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才能立足于社会,成就一番事业.
①句意为:母亲每天教我《四书》几句.“日”指每天;
②句意为:苦于我太小,不会拿笔.“苦”指苦于;
③句意为: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已”指停止.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哪一点相似都可以.结合自己对词语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A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他;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顺接;第二个“而”是连词,表示转折.
C项第一个“则”表示顺接;第二个“则”表示转折.
D项两个“以”指用.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至”,到;“书”,字.句意为:到了六岁,母亲才命令我拿笔学写字.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及此”,到这时.句意为: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爹!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母亲流泪为儿子深夜苦读而心痛,儿子哭泣是为母亲深夜陪读而感动.
(5)本题考查感阐述观点看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来阐述观点看法即可,做到言之有理.
赞同.“看不清楚”蒋母严于教子,正是“苦其心志”,孟子强调困境造就人才,两者是一致的.因为往往是忧患使人成才,安乐使人走向灭亡,一个人从小要有吃苦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才能立足于社会,成就一番事业.
答案:
(1)①每天;②苦于;③停止.
(2)D.
(3)①到了六岁,母亲才命令我拿笔学写字.
②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爹!
(4)母亲流泪为儿子深夜苦读而心痛,儿子哭泣是为母亲深夜陪读而感动.
(5)赞同.“看不清楚”蒋母严于教子,正是“苦其心志”,孟子强调困境造就人才,两者是一致的.因为往往是忧患使人成才,安乐使人走向灭亡,一个人从小要有吃苦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才能立足于社会,成就一番事业.
看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曾母投杼翻译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若曾参,王之信臣又不如曾 2020-05-13 …
英语翻译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 2020-06-15 …
芒山盗中的之的含义.之:①母于之乳之的含义()②吾母见而喜之之的含义()(3)故恨杀之之的含义芒山 2020-06-17 …
阅读与赏析.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 2020-06-22 …
一家四口人的年龄之和为149岁,其中外公年龄,母亲年龄以及两人年龄之和都是平方数,而父亲年龄正好是 2020-07-18 …
鸣机夜课图记和送东阳马生序鸣机夜课读记(节选)蒋士铨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 2020-07-25 …
文言文答案急需(10月8日之前)救命啊!蒋士铨读书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 2020-07-28 …
人口抚养比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一般以15岁至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14岁以 2020-11-11 …
人口抚养比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数之比(一般以15岁至64岁为劳动年龄人口,14岁以 2020-12-17 …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人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 2021-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