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答吴充秀才书欧阳修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①莫有开之使前者
题目详情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①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杨雄、王通,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②,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注】①伥伥:无所适从的样子 ②轩序:指房间,房门。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2)下列各句都表明欧阳修提出的为文重道之理的一组是___
①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
②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③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
④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⑤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⑥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
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③④⑤D ①②⑥
(3)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本文主要阐述了道与文的关系,二者之间,道应为先,主张文章应该追求道。
B.欧阳修认为,学写文章必须先学道,只要道理充足,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
C.欧阳修赞扬吴充的文章“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可见他并不反对文采。
D.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①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
②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③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
欧阳修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①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杨雄、王通,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②,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注】①伥伥:无所适从的样子 ②轩序:指房间,房门。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莫有开之使前者 | 开:开导 |
B.修材不足用于时 | 修:学习,自修 |
C.发而读之 | 发:启封,打开 |
D.而至者鲜焉 | 鲜:少,很少 |
①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
②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③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
④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⑤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⑥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
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③④⑤D ①②⑥
(3)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本文主要阐述了道与文的关系,二者之间,道应为先,主张文章应该追求道。
B.欧阳修认为,学写文章必须先学道,只要道理充足,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
C.欧阳修赞扬吴充的文章“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可见他并不反对文采。
D.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①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
②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③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B句译为: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足荣耀于世.修:是欧阳修的名,“我”的意思.
(2)C ①句是对吴充的书信及文章的整体评价.②句是对吴充谦虚好学的赞赏.③句直接陈述为文之道应该起步的基点就是道.④句是用圣人的成功证明道对文章的重要性.⑤句是讲如果有道对写文章的重要作用 ⑥句是欧阳修自述学道的感受及评价.
(3)B“只要…就”,过于绝对.文中说“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其实是用圣人的事例证明“道”对于“文”的重要性,所以“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错误.
(4)①“难工”,难以精细工巧;“自足”,自我满足.译文: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
②“大抵”, 大概;“自至”,到好的水平.译为:圣人的文章,虽然是(一般人)不能赶得上的,然而大概说来,道理懂得很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好的水平.
③“所谓”,这就是所说的;“轩序”,书房;“纵横高下”,随心所欲.译为:这就是足下所说的整天不从书房走出来,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这是因为道理不够充分啊.
答案:
(1)B
(2)C
(3)B
(4)①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
②圣人的文章,虽然是(一般人)不能赶得上的,然而大概说来,道理懂得很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好的水平.
③这就是足下所说的整天不从书房走出来,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这是因为道理不够充分啊.
【参考译文】
前次有辱先辈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如果不是文辞丰厚,文意雄伟浩然盛大势不可挡,何以能达到这种地步呢?然而还是感到无所适从,担心没有人开导自己以求更进一步,这是先辈好学自谦的话啊!
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足荣耀于世,我(对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世人要想凭借(别人的)赞誉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凭借(别人的)力量然后来求得进升的,能从我这里取得什么呢?先辈学问精深,文章雄健,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需借助我的声誉而被看重、借助我的力量而被提升的.然而先辈却惠然下问,责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没有时间选择人而向我询问吗?
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探求道理,但是能到达这一境界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其中,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至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是我的职业.这就是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编纂“六经”,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为什么他花费时间短,却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呢?圣人的文章,虽然是(一般人)不能赶得上的,然而大概说来,道理懂得很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好的水平.所以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匆忙奔走,没有空闲著书,荀子据说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王通,他们只是勉强模仿圣人的语言形式,这就是道理不够充分却勉强要写作的文人!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就以为文人只要努力写作就足够了,因而越是努力越是勤奋,可是越发达不到效果.这就是足下所说的整天不从书房走出来,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这是因为道理不够充分啊.如果道理充分,(文章)就是驰骋于广大的天地,沉游在幽深的渊泉,没有到达不了的.
先辈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同时又有志于追求道,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难达到的.我虽然学习道理但未能学到,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求“道”不止,又用这种精神对我的少许进步加以勉励,所以我实在是万分有幸啊!欧阳修禀告.
(2)C ①句是对吴充的书信及文章的整体评价.②句是对吴充谦虚好学的赞赏.③句直接陈述为文之道应该起步的基点就是道.④句是用圣人的成功证明道对文章的重要性.⑤句是讲如果有道对写文章的重要作用 ⑥句是欧阳修自述学道的感受及评价.
(3)B“只要…就”,过于绝对.文中说“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其实是用圣人的事例证明“道”对于“文”的重要性,所以“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错误.
(4)①“难工”,难以精细工巧;“自足”,自我满足.译文: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
②“大抵”, 大概;“自至”,到好的水平.译为:圣人的文章,虽然是(一般人)不能赶得上的,然而大概说来,道理懂得很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好的水平.
③“所谓”,这就是所说的;“轩序”,书房;“纵横高下”,随心所欲.译为:这就是足下所说的整天不从书房走出来,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这是因为道理不够充分啊.
答案:
(1)B
(2)C
(3)B
(4)①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
②圣人的文章,虽然是(一般人)不能赶得上的,然而大概说来,道理懂得很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好的水平.
③这就是足下所说的整天不从书房走出来,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这是因为道理不够充分啊.
【参考译文】
前次有辱先辈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如果不是文辞丰厚,文意雄伟浩然盛大势不可挡,何以能达到这种地步呢?然而还是感到无所适从,担心没有人开导自己以求更进一步,这是先辈好学自谦的话啊!
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足荣耀于世,我(对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世人要想凭借(别人的)赞誉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凭借(别人的)力量然后来求得进升的,能从我这里取得什么呢?先辈学问精深,文章雄健,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需借助我的声誉而被看重、借助我的力量而被提升的.然而先辈却惠然下问,责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没有时间选择人而向我询问吗?
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探求道理,但是能到达这一境界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其中,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至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是我的职业.这就是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编纂“六经”,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为什么他花费时间短,却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呢?圣人的文章,虽然是(一般人)不能赶得上的,然而大概说来,道理懂得很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好的水平.所以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匆忙奔走,没有空闲著书,荀子据说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王通,他们只是勉强模仿圣人的语言形式,这就是道理不够充分却勉强要写作的文人!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就以为文人只要努力写作就足够了,因而越是努力越是勤奋,可是越发达不到效果.这就是足下所说的整天不从书房走出来,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这是因为道理不够充分啊.如果道理充分,(文章)就是驰骋于广大的天地,沉游在幽深的渊泉,没有到达不了的.
先辈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同时又有志于追求道,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难达到的.我虽然学习道理但未能学到,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求“道”不止,又用这种精神对我的少许进步加以勉励,所以我实在是万分有幸啊!欧阳修禀告.
看了 答吴充秀才书欧阳修前辱示书及...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其下之视上也,亦 2020-05-16 …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 2020-06-28 …
下列全含通假字的一项:[]①序八州而朝同列②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主乎④ 2020-07-0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召悔曾国藩贤与不肖之等奚判乎?视乎改过之勇怯以为差而已矣。日月有食,星 2020-07-0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戊戌变法后,康有为“八年于外,列国周游……熟考中外之故,明辩欧华之风,鉴观得失之由 2020-12-20 …
阅读下列材料:戊戌变法后,康有为“八年于外,列国周游……熟考中外之故,明辨欧华之风,鉴观得失之由,讲 2020-12-20 …
8.戊戌变法后,康有为“八年于外,列国周游。……熟考中外之故,明辨欧华之风,鉴观得失之由,讲求变革之 2020-12-20 …
戊戌变法后,康有为“八年于外,列国周游……熟考中外之故,明辨欧华之风,鉴观得失之由,讲求变革之事”。 2020-12-2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戊戌变法后,康有为“八年于外,列国周游……熟考中外之故,明辨欧华之风,鉴观得 2020-12-2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戊戌变法后,康有为“八年于外,列国周游……熟考中外之故,明辨欧华之风,鉴观得 2020-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