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列中国不同时期关于中央政权的论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中国不同时期关于中央政权的论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的话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及或到)以治天下也。”《贞观政要·政体》记载唐太宗对此的看法是:“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不亡何待!”

    材料二: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于是,(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材料三: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唐统治者是如何看待丞相一职的?材料二反映明太祖又是如何看待丞相一职的?(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在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从唐代中央政治特点看,各机构间虽有分权和制约关系,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请说明主要理由。(10分)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二、三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变化?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3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汉唐:认为丞相可以帮皇帝巩固统治、减少决策失误。(1分)

明:认为丞相专权会危及君主统治,应废丞相。(1分)

(2)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分)

唐太宗:规定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和监督;(2分)

宋太祖:设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相权。(3分)

理由:三省分权和制约,实际上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3分)

(3)新变化:材料二: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1分)。材料三: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分)

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直到丞相被废除,君主专制不断加强。(1分)

看了阅读下列中国不同时期关于中央政...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是什么意思  2020-05-16 …

隋朝是不是没有宰相是不是隋朝和唐朝都没宰相,都是三省行宰相之职?还是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2020-06-11 …

19世纪美国盲聋作家海伦•凯勒曾说过:“信心是命运的主宰。”与这一句名言寓意相同的是()A.纸上得  2020-06-30 …

政论家认为,唐宋时期,宰相制度较好的时代是唐代。这主要是因为()A.任命一人当宰相,避免纷争B.三省  2020-11-27 …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  2020-12-05 …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  2020-12-20 …

关于中世纪的欧洲,叙述不正确的是A.教会是基督教世界的政治主宰B.教会不仅制约着基督徒的生活,还控制  2020-12-22 …

德意志帝国宰相与英国首相最大的不同是[]A.由君主任命B.对君主负责C.是内阁首脑D.主持政府工作  2020-12-25 …

某防疫站对屠宰场及肉食零售点的猪肉检查沙门氏菌带菌情况,结果如下表,试检查屠宰场与零售点猪肉带菌有无  2020-12-26 …

《新唐书·百官志》所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据此,对古代宰相的理解错误的是:A.宰  2021-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