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什么生物一生只活一天?
题目详情
什么生物一生只活一天?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蜉蝣(fú yóu)
蜉蝣目(Ephemeroptera)体小型到中型(约4公分〔1.6吋〕)的昆虫体软弱;翅2对或1对,膜质,大多前翅大后翅小;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中尾丝或有或无,前翅膜质,三角形;后翅小,圆形.有三根长丝状尾须.停歇时翅直立.稚虫水生,咀嚼口器在成体时退化.蜉蝣栖于水溪和池塘中,雄虫成群飞舞以吸引雌虫.蜉蝣属古生翅类,号称活化石,最早发现的是石炭纪古蜉蝣化石.
蜉蝣目通称蜉蝣(mayfly),有翅亚纲的 1目.
蜉蝣是目前已知的寿命最短的昆虫,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的广大地区.全世界已知有2100余种.中国已知有 100余种.常见的有蜉蝣科(Ephemeridae)和四节蜉蝣科(Baetidae).
蜉蝣的稚虫和成虫是许多淡水鱼类的重要食料.不同种类的蜉蝣稚虫喜欢在含氧量高的水域中生活,因此,它们是测定水质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另外,对蜉蝣目昆虫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从无翅昆虫到有翅昆虫的进化过程.
已知有14科、约2250种,我国已知有大约250种.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蜉蝣目通称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性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体形较小或中等,细长,体壁柔软.头部小,触角短,刚毛状.复眼发达,雌性的复眼常左右远离;雄性的复眼常较大,左右接近,且每一复眼上下部小眼面往往不同,一般上半部小眼面大于下半部,也有二部分完全分隔者.单眼3个.口器为咀嚼式,因成虫不取食,没有咀嚼能力,上颚退化消失,下颚也退化,常有下颚须.胸部以中胸最大,前、后胸小而不显著,翅有两对,呈三角形,脆弱,膜质,多为前翅大,后翅小,亦有后翅退化者,休息时竖立在身体背面.蜉蝣翅脉相及翅的关节不发达,翅脉最为原始,翅脉极多,多纵脉和横脉,呈网状.翅的表面呈折扇状.足细弱,仅用于攀附.跗节1一5节,末端有爪1对.
腹部11节,第11节仅存窄环形背板.雄性第10节后缘有1对由前足延长形成的抱器,3一4节,少数1节,用于在飞行中抓住雌虫.在其内侧有二对短小简单的阳茎.雌性生殖孔1对,开口于第7、8腹节之腹面.卵巢按节排列.两性生殖孔均成对.腹末有1对分节的长丝状尾须,第11节背板常延长形成中尾丝.尾须和中尾丝细长多节,与缨尾目昆虫相似.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蜉蝣稚虫幼期(稚虫)水生,生活在淡水湖或溪流中.春夏两季,从午后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虫进行“婚飞”,雌虫独自飞入群中与雄虫配对.产卵于水中.卵微小,椭圆形,具各种颜色,表面有络纹,具粘性,可附着在水底的碎片上.稚虫期数月至1年或1年以上,蜕皮20~24次,多者可达40次.成熟稚虫可见1~2对变黑的翅芽.两侧或背面有成对的气管鳃,是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吃高等水生植物和藻类,秋、冬两季有些种类以水底碎屑为食.常在静水中攀援、匍匐、或在底泥中潜掘,或在急流中吸附于石砾下栖息.稚虫充分成长后,或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为亚成虫.亚成虫与成虫相似,已具发达的翅,但体色暗淡,翅不透明,后缘有明显的缘毛,雄性的抱握器弯曲不大.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上.一般经24小时左右蜕皮为成虫.这种在个体发育中出现成虫体态后继续蜕皮的现象在有翅昆虫中为蜉蝣目所仅有.这种变态类型特称为原变态.成虫不食,寿命短,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说法.
[编辑本段]繁殖
变态类型为原变态,一生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时期,是有翅亚纲中较原始的变态类型,仅见于蜉蝣目.特别是从幼虫变为成虫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这时的亚成虫与成虫完全相似.亚成虫期历时较短,一般经数分钟到一天左右即脱皮变为成虫.
雌虫产卵于水中.卵小,白、绿或淡褐色,圆或椭圆形.卵一端常有附着的帽状物,或从卵的表面伸出有粘性的细丝.稚虫水生,常扁平.上颚构造原始,仅一个关节突,中央内缘有一突出的咀嚼面,舌两侧有一对间颚.复眼和单眼发达;触角长,丝状.腹部第1至第7节有成对的气管鳃,尾丝2—3条.其中气管鳃是适干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稚虫期一般1一3年,大部分每年1代或两三代,在温暖地区10~15 天能完成发育.一般脱皮20一24次,多者达40次.稚虫取食高等植物和藻类,少数种类捕食水生节肢动物.老熟稚虫一般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成“亚成虫”,此期虫体与成虫相似,但翅不透明或半透明,体表、翅、足常被细毛和缘缨,体色较成虫灰暗,前足和尾须短,行动不活泼,呈静休状态,不能交尾.亚成虫期长短与成虫期之长短有相关现象,亚成虫期短者,成虫寿命则短;亚成虫期长者,成虫期则长.蜉蝣变为成虫后还要脱皮.成虫不取食,寿命极短,只能存活数小时,最多为7天,故有朝生暮死之说. 蜉蝣亚成虫
[编辑本段]文学记载
蜉蝣是中国文人骚客心仪的对象.《诗经·曹风》就歌唱过:「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把蜉蝣羽翼同妇女衣裙联系起来了,像轻云舒卷,如嫩柳拂水.《淮南子》进一步说:「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更作了科学上的比较描述.到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加了神来的一笔:「蜉,水虫也,……朝生暮死」,一句话抓住了蜉蝣的生态特征.西洋人也早就发现了蜉蝣夭寿,它的昆虫学学名叫做ephemeron,是希腊哲人亚理士多德给起的,意思直截了当就是「短促」.
我国古代人对蜉蝣习性的观察
“蜉蝣”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国风·曹》中的《蜉蝣》诗(可能作于曹昭公在位的公元前661—公元前651年间).其诗云:
(序)《蜉蝣》,刺奢也.昭公国小而迫,无法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归依焉.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诗中最难解的是最后一句.根据邹树文(1956)的考证,“掘阅”是双声叠韵,同“阅”,即容貌,并且与上两句中的“之羽”、“之翼”对应.而蓝菊荪(1982)和陈子展(1983)都将此解释为“改变容貌”,多出一个动词,似乎没有邹树文的解释好.他们两人对诗中最后一个字“说”的解释为“歇”.
从诗序和诗文内容来看,诗人是借漂亮而短命的蜉蝣来讽刺时事,表达朝不保暮的忧心.可见诗中的“蜉蝣”即是现今昆虫纲Ephemeroptera目的昆虫,故将本目译为“蜉蝣目”是对的(邹树文,1956,1981).
由于历代对《诗经》的解释层出不穷,故古代许多人对蜉蝣都有过记述和考证,但可惜绝无具体描述形态的.
《尔雅》可能始创于西周(公元前1027始).自其创始,直到西汉,历时在千年以上,其间不断有所增补.其在“说虫”部说:“蜉蝣渠略”.
荀况(公元前三世纪人)《荀子·大略篇》:“不饮不食者,蜉蝣也.”
毛亨(公元前二世纪人)《毛传》:“蜉蝣,渠略也.朝生暮死,犹有羽翼以自修饰.楚楚,鲜明貌.采采,众多也.掘阅,容阅也.如雪,言鲜洁.”
西汉戴德(约公元前93—49)《夏小正》:“五月蜉蝣有殷.殷,众也.蜉蝣殷之时也.蜉蝣者,渠略也,朝生而暮死,有何也,有见也.”
三国魏国阮籍(公元三世纪初)《咏怀》:“蜉蝣玩三朝,采采修羽翼.”
晋朝郭义恭(公元三世纪人)《广志》:“蜉蝣可烧啖,美于蝉.蜉蝣在水中翕然生,覆水上,寻死,随流而去.”
晋朝傅咸(公元239—294)《蜉蝣赋》:“读诗至蜉蝣,感其虽朝生暮死,而能修其羽翼,可以有兴,遂赋之.有生之薄,是曰蜉蝣.育微微之陋质,羌采采而自修.不识晦朔,无意春秋.取足一日,尚又何求?戏渟淹而委余,何必江湖而是游.”
唐张九龄《感怀》:“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宋苏轼《前赤壁赋》(公元1082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宋罗愿(公元1174)《尔雅翼·释虫》:“蜉蝣朝生而暮死.盖蜉蝣者速死之物,故以刺曹公之好奢,言虽衣服楚楚,安能久也.淮南子曰,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又曰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尽其乐.盖以旦暮为期,远不过三日尔 .蜉蝣出有时,故王褒颂圣主得贤臣颂云,蟋蟀俟秋吟,蜉蝣出以阴,言知时也.又许叔重注《淮南子》言,朝菌者,朝生暮死之虫也.生水上,状似蚕蛾,一名孳母,海南谓之虫邪.则亦蜉蝣之类.按今水上有虫,羽甚整,白露节后即群浮水上,随水而去,以千百计.宛陵人谓之白露虫.” 明刘昌:《县笥琐探恃才傲物》:“汤家公子喜夸诩,好似蜉蝣撼大树.”
另外,清陈梦雷等在《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公元1726年)和日本人冈元凤(公元1784)在《毛诗品物图考》中还绘出了蜉蝣图(图1.1,图1.2).
由上可知,历代古人对蜉蝣外观和生活习性的观察是很细微的,清楚指明蜉蝣是一种生活期极短的昆虫,生活在水中,死后随水漂流.蜉蝣外表漂亮但很柔弱.可见古人的观察是符合实际的.
但同时,一部分古人可能因讲不同方言的缘故,而将“蜉蝣”错误地解释为一类甲虫或蛾子, 故朱弘复、高金声(1950)仍认为蜉蝣可能是一种金龟子.如:
三国吴人陆玑(公元三世纪初)《毛诗草木虫鱼疏》:“蜉蝣,方土语也.通谓之渠略.似甲虫,有角.大如指,长三四寸.甲下有翅能飞.夏月阴雨时地中出.今人烧炙之,美如蝉也.”
晋郭璞(公元四世纪初)《尔雅注》:“(蜉蝣)似虫吉虫羌 ,身狭而长,有角,黄黑色.聚生粪土中,朝生暮死.猪好啖之”.《游仙诗》:“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他在《尔雅音图》中还绘出了蜉蝣图.
孔颖达(公元642年)《毛诗正义》:“郭璞曰(蜉蝣)似虫吉虫羌 ,身狭而长,有角,黄黑色.聚生粪土中,朝生暮死.猪好啖之.陆玑疏云,蜉蝣,方土语也.通谓之渠略.似甲虫,有角.大如指,长三四寸.甲下有翅能飞.夏月阴雨时地中出.今人烧炙之,美如蝉也.樊光谓之粪中蝎虫,随阴雨时为之朝生暮死.”
北宋陆佃《土卑 雅·释虫》(公元1125年其子作序):“(蜉蝣)虫似天牛能飞.烧而啖之,美如蝉也.翕然生.覆水上,寻死,随流.”
南宋戴侗(公元1241—1276)《六书故》:“按诗称蜉蝣羽翼以兴,衣服之采采粲粲,甲虫虽有羽毛,咏物者不应舍甲而言羽.荀子言蜉蝣不饮不食,渠略攻食粪土,亦非不饮不食者也.蜉蝣盖羽虫,疑即夜蛾.夜蛾粉翅,如蝶而小,四月阴雨时多生麦田中,夜则飞扑灯火.不饮食类蚕蛾,故其不能久,近似所谓朝生暮死者.盖以其不饮食而但翻飞,故谓之蜉蝣也邪.”
明李时珍(公元1518—1593)《本草纲目·虫羌 虫良 条·附录蜉蝣》(公元1587):“蜉蝣一名渠略.似虫吉虫羌而小,身狭而长,有角,黄黑色,甲下有翅能飞.夏月雨后丛生粪土中,朝生暮死.猪好啖之.人取炙食,云美如蝉也.盖虫羌 螂、蜉蝣、腹虫育、天牛,皆蛴螬、蠹、蝎所化此.亦虫羌 虫良 之一种,不可不知也.或曰蜉蝣水虫也,状似蚕蛾.朝生暮死.”
明王土斤、王恩义父子(公元1609年)《三才图会》:“(蜉蝣)形似天牛而小,有角,长三四寸,黄黑色,早下有翅能飞.烧而啖之,美如蝉也.翕然生.覆水上,寻死,随流.梁宋之间曰渠略.丛生粪土中,朝生暮死.有浮游之义,故曰蜉蝣也.”
蜉蝣目(Ephemeroptera)体小型到中型(约4公分〔1.6吋〕)的昆虫体软弱;翅2对或1对,膜质,大多前翅大后翅小;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中尾丝或有或无,前翅膜质,三角形;后翅小,圆形.有三根长丝状尾须.停歇时翅直立.稚虫水生,咀嚼口器在成体时退化.蜉蝣栖于水溪和池塘中,雄虫成群飞舞以吸引雌虫.蜉蝣属古生翅类,号称活化石,最早发现的是石炭纪古蜉蝣化石.
蜉蝣目通称蜉蝣(mayfly),有翅亚纲的 1目.
蜉蝣是目前已知的寿命最短的昆虫,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的广大地区.全世界已知有2100余种.中国已知有 100余种.常见的有蜉蝣科(Ephemeridae)和四节蜉蝣科(Baetidae).
蜉蝣的稚虫和成虫是许多淡水鱼类的重要食料.不同种类的蜉蝣稚虫喜欢在含氧量高的水域中生活,因此,它们是测定水质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另外,对蜉蝣目昆虫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从无翅昆虫到有翅昆虫的进化过程.
已知有14科、约2250种,我国已知有大约250种.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蜉蝣目通称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性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体形较小或中等,细长,体壁柔软.头部小,触角短,刚毛状.复眼发达,雌性的复眼常左右远离;雄性的复眼常较大,左右接近,且每一复眼上下部小眼面往往不同,一般上半部小眼面大于下半部,也有二部分完全分隔者.单眼3个.口器为咀嚼式,因成虫不取食,没有咀嚼能力,上颚退化消失,下颚也退化,常有下颚须.胸部以中胸最大,前、后胸小而不显著,翅有两对,呈三角形,脆弱,膜质,多为前翅大,后翅小,亦有后翅退化者,休息时竖立在身体背面.蜉蝣翅脉相及翅的关节不发达,翅脉最为原始,翅脉极多,多纵脉和横脉,呈网状.翅的表面呈折扇状.足细弱,仅用于攀附.跗节1一5节,末端有爪1对.
腹部11节,第11节仅存窄环形背板.雄性第10节后缘有1对由前足延长形成的抱器,3一4节,少数1节,用于在飞行中抓住雌虫.在其内侧有二对短小简单的阳茎.雌性生殖孔1对,开口于第7、8腹节之腹面.卵巢按节排列.两性生殖孔均成对.腹末有1对分节的长丝状尾须,第11节背板常延长形成中尾丝.尾须和中尾丝细长多节,与缨尾目昆虫相似.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蜉蝣稚虫幼期(稚虫)水生,生活在淡水湖或溪流中.春夏两季,从午后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虫进行“婚飞”,雌虫独自飞入群中与雄虫配对.产卵于水中.卵微小,椭圆形,具各种颜色,表面有络纹,具粘性,可附着在水底的碎片上.稚虫期数月至1年或1年以上,蜕皮20~24次,多者可达40次.成熟稚虫可见1~2对变黑的翅芽.两侧或背面有成对的气管鳃,是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吃高等水生植物和藻类,秋、冬两季有些种类以水底碎屑为食.常在静水中攀援、匍匐、或在底泥中潜掘,或在急流中吸附于石砾下栖息.稚虫充分成长后,或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为亚成虫.亚成虫与成虫相似,已具发达的翅,但体色暗淡,翅不透明,后缘有明显的缘毛,雄性的抱握器弯曲不大.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上.一般经24小时左右蜕皮为成虫.这种在个体发育中出现成虫体态后继续蜕皮的现象在有翅昆虫中为蜉蝣目所仅有.这种变态类型特称为原变态.成虫不食,寿命短,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说法.
[编辑本段]繁殖
变态类型为原变态,一生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时期,是有翅亚纲中较原始的变态类型,仅见于蜉蝣目.特别是从幼虫变为成虫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这时的亚成虫与成虫完全相似.亚成虫期历时较短,一般经数分钟到一天左右即脱皮变为成虫.
雌虫产卵于水中.卵小,白、绿或淡褐色,圆或椭圆形.卵一端常有附着的帽状物,或从卵的表面伸出有粘性的细丝.稚虫水生,常扁平.上颚构造原始,仅一个关节突,中央内缘有一突出的咀嚼面,舌两侧有一对间颚.复眼和单眼发达;触角长,丝状.腹部第1至第7节有成对的气管鳃,尾丝2—3条.其中气管鳃是适干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稚虫期一般1一3年,大部分每年1代或两三代,在温暖地区10~15 天能完成发育.一般脱皮20一24次,多者达40次.稚虫取食高等植物和藻类,少数种类捕食水生节肢动物.老熟稚虫一般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成“亚成虫”,此期虫体与成虫相似,但翅不透明或半透明,体表、翅、足常被细毛和缘缨,体色较成虫灰暗,前足和尾须短,行动不活泼,呈静休状态,不能交尾.亚成虫期长短与成虫期之长短有相关现象,亚成虫期短者,成虫寿命则短;亚成虫期长者,成虫期则长.蜉蝣变为成虫后还要脱皮.成虫不取食,寿命极短,只能存活数小时,最多为7天,故有朝生暮死之说. 蜉蝣亚成虫
[编辑本段]文学记载
蜉蝣是中国文人骚客心仪的对象.《诗经·曹风》就歌唱过:「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把蜉蝣羽翼同妇女衣裙联系起来了,像轻云舒卷,如嫩柳拂水.《淮南子》进一步说:「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更作了科学上的比较描述.到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加了神来的一笔:「蜉,水虫也,……朝生暮死」,一句话抓住了蜉蝣的生态特征.西洋人也早就发现了蜉蝣夭寿,它的昆虫学学名叫做ephemeron,是希腊哲人亚理士多德给起的,意思直截了当就是「短促」.
我国古代人对蜉蝣习性的观察
“蜉蝣”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国风·曹》中的《蜉蝣》诗(可能作于曹昭公在位的公元前661—公元前651年间).其诗云:
(序)《蜉蝣》,刺奢也.昭公国小而迫,无法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归依焉.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诗中最难解的是最后一句.根据邹树文(1956)的考证,“掘阅”是双声叠韵,同“阅”,即容貌,并且与上两句中的“之羽”、“之翼”对应.而蓝菊荪(1982)和陈子展(1983)都将此解释为“改变容貌”,多出一个动词,似乎没有邹树文的解释好.他们两人对诗中最后一个字“说”的解释为“歇”.
从诗序和诗文内容来看,诗人是借漂亮而短命的蜉蝣来讽刺时事,表达朝不保暮的忧心.可见诗中的“蜉蝣”即是现今昆虫纲Ephemeroptera目的昆虫,故将本目译为“蜉蝣目”是对的(邹树文,1956,1981).
由于历代对《诗经》的解释层出不穷,故古代许多人对蜉蝣都有过记述和考证,但可惜绝无具体描述形态的.
《尔雅》可能始创于西周(公元前1027始).自其创始,直到西汉,历时在千年以上,其间不断有所增补.其在“说虫”部说:“蜉蝣渠略”.
荀况(公元前三世纪人)《荀子·大略篇》:“不饮不食者,蜉蝣也.”
毛亨(公元前二世纪人)《毛传》:“蜉蝣,渠略也.朝生暮死,犹有羽翼以自修饰.楚楚,鲜明貌.采采,众多也.掘阅,容阅也.如雪,言鲜洁.”
西汉戴德(约公元前93—49)《夏小正》:“五月蜉蝣有殷.殷,众也.蜉蝣殷之时也.蜉蝣者,渠略也,朝生而暮死,有何也,有见也.”
三国魏国阮籍(公元三世纪初)《咏怀》:“蜉蝣玩三朝,采采修羽翼.”
晋朝郭义恭(公元三世纪人)《广志》:“蜉蝣可烧啖,美于蝉.蜉蝣在水中翕然生,覆水上,寻死,随流而去.”
晋朝傅咸(公元239—294)《蜉蝣赋》:“读诗至蜉蝣,感其虽朝生暮死,而能修其羽翼,可以有兴,遂赋之.有生之薄,是曰蜉蝣.育微微之陋质,羌采采而自修.不识晦朔,无意春秋.取足一日,尚又何求?戏渟淹而委余,何必江湖而是游.”
唐张九龄《感怀》:“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宋苏轼《前赤壁赋》(公元1082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宋罗愿(公元1174)《尔雅翼·释虫》:“蜉蝣朝生而暮死.盖蜉蝣者速死之物,故以刺曹公之好奢,言虽衣服楚楚,安能久也.淮南子曰,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又曰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尽其乐.盖以旦暮为期,远不过三日尔 .蜉蝣出有时,故王褒颂圣主得贤臣颂云,蟋蟀俟秋吟,蜉蝣出以阴,言知时也.又许叔重注《淮南子》言,朝菌者,朝生暮死之虫也.生水上,状似蚕蛾,一名孳母,海南谓之虫邪.则亦蜉蝣之类.按今水上有虫,羽甚整,白露节后即群浮水上,随水而去,以千百计.宛陵人谓之白露虫.” 明刘昌:《县笥琐探恃才傲物》:“汤家公子喜夸诩,好似蜉蝣撼大树.”
另外,清陈梦雷等在《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公元1726年)和日本人冈元凤(公元1784)在《毛诗品物图考》中还绘出了蜉蝣图(图1.1,图1.2).
由上可知,历代古人对蜉蝣外观和生活习性的观察是很细微的,清楚指明蜉蝣是一种生活期极短的昆虫,生活在水中,死后随水漂流.蜉蝣外表漂亮但很柔弱.可见古人的观察是符合实际的.
但同时,一部分古人可能因讲不同方言的缘故,而将“蜉蝣”错误地解释为一类甲虫或蛾子, 故朱弘复、高金声(1950)仍认为蜉蝣可能是一种金龟子.如:
三国吴人陆玑(公元三世纪初)《毛诗草木虫鱼疏》:“蜉蝣,方土语也.通谓之渠略.似甲虫,有角.大如指,长三四寸.甲下有翅能飞.夏月阴雨时地中出.今人烧炙之,美如蝉也.”
晋郭璞(公元四世纪初)《尔雅注》:“(蜉蝣)似虫吉虫羌 ,身狭而长,有角,黄黑色.聚生粪土中,朝生暮死.猪好啖之”.《游仙诗》:“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他在《尔雅音图》中还绘出了蜉蝣图.
孔颖达(公元642年)《毛诗正义》:“郭璞曰(蜉蝣)似虫吉虫羌 ,身狭而长,有角,黄黑色.聚生粪土中,朝生暮死.猪好啖之.陆玑疏云,蜉蝣,方土语也.通谓之渠略.似甲虫,有角.大如指,长三四寸.甲下有翅能飞.夏月阴雨时地中出.今人烧炙之,美如蝉也.樊光谓之粪中蝎虫,随阴雨时为之朝生暮死.”
北宋陆佃《土卑 雅·释虫》(公元1125年其子作序):“(蜉蝣)虫似天牛能飞.烧而啖之,美如蝉也.翕然生.覆水上,寻死,随流.”
南宋戴侗(公元1241—1276)《六书故》:“按诗称蜉蝣羽翼以兴,衣服之采采粲粲,甲虫虽有羽毛,咏物者不应舍甲而言羽.荀子言蜉蝣不饮不食,渠略攻食粪土,亦非不饮不食者也.蜉蝣盖羽虫,疑即夜蛾.夜蛾粉翅,如蝶而小,四月阴雨时多生麦田中,夜则飞扑灯火.不饮食类蚕蛾,故其不能久,近似所谓朝生暮死者.盖以其不饮食而但翻飞,故谓之蜉蝣也邪.”
明李时珍(公元1518—1593)《本草纲目·虫羌 虫良 条·附录蜉蝣》(公元1587):“蜉蝣一名渠略.似虫吉虫羌而小,身狭而长,有角,黄黑色,甲下有翅能飞.夏月雨后丛生粪土中,朝生暮死.猪好啖之.人取炙食,云美如蝉也.盖虫羌 螂、蜉蝣、腹虫育、天牛,皆蛴螬、蠹、蝎所化此.亦虫羌 虫良 之一种,不可不知也.或曰蜉蝣水虫也,状似蚕蛾.朝生暮死.”
明王土斤、王恩义父子(公元1609年)《三才图会》:“(蜉蝣)形似天牛而小,有角,长三四寸,黄黑色,早下有翅能飞.烧而啖之,美如蝉也.翕然生.覆水上,寻死,随流.梁宋之间曰渠略.丛生粪土中,朝生暮死.有浮游之义,故曰蜉蝣也.”
看了什么生物一生只活一天?...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秋天出生一个月的宝宝怎么护理?要注意什么? 2020-03-30 …
一只母鸡生蛋很有规律,总是连着两天每生一个蛋,以后就要空一天不生蛋,己知2007年元旦这天没有生蛋 2020-04-25 …
一只半母鸡一天半生一个半蛋,六只母鸡六天为什么生了24个蛋? 2020-04-26 …
母鸡为什么一天只生一个鸡蛋 2020-06-04 …
概率中一个泊松分布问题,在线等某仪器一天放生故障次数服从泊松分布,一直一天发生一次故障与放生两次故 2020-06-16 …
若按一只家蝇一次产卵1000个,每10天产生一代,且全部成活来计算,一对家蝇在一年中产生的后代可以 2020-07-06 …
2015年5月25日天文爱好者即将迎来“土星冲日”的美丽天象.“土星冲日”是指土星和太阳正好分处地球 2020-11-02 …
2014年5月10日天文爱好者迎来了“土星冲日”的美丽天象,“土星冲日”是指土星和太阳正好处在地球的 2020-11-02 …
一个小概率事件比如千分之一的概率,但是不固定可以因某些因素发生变动,正常情况下该事件每天发生一次有时 2020-11-03 …
一只半鸡一天半生一个半蛋,问多少只鸡四分之三天生十个蛋? 2020-11-05 …
相关搜索:什么生物一生只活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