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作业答案频道 -->语文-->
德不孤,必有邻与孟子二章哪句话相似
题目详情
德不孤,必有邻与孟子二章哪句话相似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相似.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主要的还是前面一句.
出处是:
弟子问孔子:「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孔子回答道:「德不孤,必有邻.」
这句话出自《论语》.所谓“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为什么呢?孔子说,这是因为“必有邻”.从字面上来理解,“邻”就是“邻居”.我们知道,在生活中邻里关系是人们接触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亲近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邻”就可以引申成为邻居之间互相亲近的关系,所以“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古人常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他们看来,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有一种朝着与自己相近的事物移动的倾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总会走到一起的,所以我们现在也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的类和群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的.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或许时空距离很近,或许很远,但是不管是近是远,最终他们都会产生共鸣,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意味着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努力,而不是旁边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讲道德、讲原则,可能会使自己陷入某些困境里面.例如,由于放弃一些物质利益,讲道德、讲原则的人往往会被人讥笑,说他们迂腐,甚至虚伪,从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我们也许就会因此反问自己:为什么自己身边的人都不是这么做的?我们是不是做错了?我们是不是真的迂腐、虚伪?
答案是否定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古人看来,只要真是道德君子,那么即便在短时间内或许没有互相呼应的伙伴,但是时间长了就总会有同样性情和抱负的人过来与他亲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在这里讲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
虽然“德不孤”强调的重点是个人的努力,是我们应该如何着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然而,从我们今天来理解,“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不仅仅只讲述了一个提高道德修养的问题.我们做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都希望有人理解,有人支持,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许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但是,“德不孤,必有邻”,只要自己不懈地追求,身边的人可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而远方的志同道合的人们,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我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一定会给我们送来遥远的帮助和祝福依我对《论语》的研究,认为每篇里面的章句是连贯而不能拆开的,二十篇前后次序也是连贯不能拆开的,现在这里又可以证明.这篇《里仁》,并不是教你去找一个仁爱路去住.古人的解释,即是选一个住处要找一个仁里,世界上哪来这许多仁里?到哪里去找?孔子自己的家乡,当年也不一定是仁里.哪里是仁里?假如我们的故乡是不仁统治的世界,我们就不管他了吗?我们正要把他恢复回来,把罪恶打垮.这才是人性的仁道呀!其实那个“里”字,就是“自处其中”的意思,脚跟站得稳的地方就叫“里”.“里仁”,是我们作人的立足点处于仁道.所以“德不孤,必有邻.”自己有道德的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近身的人.《大学》里的修、齐、治、平也是这个道理.一般人往往以现前利益的眼光,批判道德为无用之修养.讲到这里,我最近读了一本清人的笔记,提到有一个人很清廉,告老回乡,一天在门前看到乡下人卖一条新鲜的鱼,问价以后,摸摸口袋中没有钱,没有买成.回家和太太提起,太太说你何不写一张条子给他呢!他问写什么条子可以买到鱼?太太说你写上“清官”两字,他就把鱼给你了.太太幽他一默,这个老头子被逗得笑了.这说明什么?就是说明为道德而活着,有时候你会感到寂寞、冷清.所以我认为如果寂寞能当成一种享受,那就可以讲道德了.如果你视寂寞为痛苦而不是享受,就难讲真学问真道德了.但是在此,孔子告诉我们,如果真为道德而活,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出处是:
弟子问孔子:「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孔子回答道:「德不孤,必有邻.」
这句话出自《论语》.所谓“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为什么呢?孔子说,这是因为“必有邻”.从字面上来理解,“邻”就是“邻居”.我们知道,在生活中邻里关系是人们接触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亲近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邻”就可以引申成为邻居之间互相亲近的关系,所以“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古人常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他们看来,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有一种朝着与自己相近的事物移动的倾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总会走到一起的,所以我们现在也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的类和群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的.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或许时空距离很近,或许很远,但是不管是近是远,最终他们都会产生共鸣,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意味着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努力,而不是旁边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讲道德、讲原则,可能会使自己陷入某些困境里面.例如,由于放弃一些物质利益,讲道德、讲原则的人往往会被人讥笑,说他们迂腐,甚至虚伪,从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我们也许就会因此反问自己:为什么自己身边的人都不是这么做的?我们是不是做错了?我们是不是真的迂腐、虚伪?
答案是否定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古人看来,只要真是道德君子,那么即便在短时间内或许没有互相呼应的伙伴,但是时间长了就总会有同样性情和抱负的人过来与他亲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在这里讲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
虽然“德不孤”强调的重点是个人的努力,是我们应该如何着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然而,从我们今天来理解,“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不仅仅只讲述了一个提高道德修养的问题.我们做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都希望有人理解,有人支持,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许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但是,“德不孤,必有邻”,只要自己不懈地追求,身边的人可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而远方的志同道合的人们,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我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一定会给我们送来遥远的帮助和祝福依我对《论语》的研究,认为每篇里面的章句是连贯而不能拆开的,二十篇前后次序也是连贯不能拆开的,现在这里又可以证明.这篇《里仁》,并不是教你去找一个仁爱路去住.古人的解释,即是选一个住处要找一个仁里,世界上哪来这许多仁里?到哪里去找?孔子自己的家乡,当年也不一定是仁里.哪里是仁里?假如我们的故乡是不仁统治的世界,我们就不管他了吗?我们正要把他恢复回来,把罪恶打垮.这才是人性的仁道呀!其实那个“里”字,就是“自处其中”的意思,脚跟站得稳的地方就叫“里”.“里仁”,是我们作人的立足点处于仁道.所以“德不孤,必有邻.”自己有道德的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近身的人.《大学》里的修、齐、治、平也是这个道理.一般人往往以现前利益的眼光,批判道德为无用之修养.讲到这里,我最近读了一本清人的笔记,提到有一个人很清廉,告老回乡,一天在门前看到乡下人卖一条新鲜的鱼,问价以后,摸摸口袋中没有钱,没有买成.回家和太太提起,太太说你何不写一张条子给他呢!他问写什么条子可以买到鱼?太太说你写上“清官”两字,他就把鱼给你了.太太幽他一默,这个老头子被逗得笑了.这说明什么?就是说明为道德而活着,有时候你会感到寂寞、冷清.所以我认为如果寂寞能当成一种享受,那就可以讲道德了.如果你视寂寞为痛苦而不是享受,就难讲真学问真道德了.但是在此,孔子告诉我们,如果真为道德而活,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看了 德不孤,必有邻与孟子二章哪句...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求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立意相反的诗句,要是杜甫的.还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020-05-13 …
德不孤,必有邻与孟子二章哪句话相似 2020-06-12 …
木禺和土禺与孟尝君去秦国之间有什么关联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 2020-06-29 …
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3、执事聪明文章 2020-07-01 …
孟子万章译文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 2020-07-01 …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陈胜,吴广起义的 2020-07-11 …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与 2020-07-15 …
在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上有着截然不同观点的两个思想家是A老子与孔子B孔子与孟子C孟子与荀子D荀子与韩 2020-07-28 …
你认为下列哪一组思想家的主张属于同一派别A.老子与孔子B.孟子与韩非子C.孔子与孟子D.墨子与孟子 2020-07-28 …
在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上有着截然不同观点的两个思想家是:[]A.老子与孔子B.孔子与孟子C.孟子与荀子 2020-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