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吧 育儿知识 作业答案 考试题库 百科 知识分享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3分)伊尹论①苏轼①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

题目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3分)

伊尹论①

苏轼

①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②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 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 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 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 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 之大,是一乡之推也。

③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④夫太甲之废②,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 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有删节)

【注释】①伊尹:夏末商初人,曾辅助商汤王简历商朝,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②太甲:商朝国君,在位时朝政混乱,被辅政的伊尹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反省。太甲悔过自责,伊尹又还政于他。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2分)

A.乃、故 B.故、而 C.则、乃 D.而、则

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树立高尚节操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B.确立天下秩序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C.树立高尚节操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D.确立天下秩序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3.第②段“推此而上”中加点的“此”指代的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第④段中伊尹废掉国君,后又拥立被废的国君,天下人却不感到吃惊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5.分析第③段是如何论证观点的。(4分)

▼优质解答
答案和解析
1.D2.A3.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就能服一乡之人,办一乡之事。4.他平素不追求富贵,不以天下为意,得到天下人信任。5.先引用孟子的话,肯定伊尹不以天下动其心,所以凭其才做到临大事儿不乱;然后将古之君子不屑高位千金欲有所作为与后之君子心系得失荣辱,老死也无暇顾及先前的志向,形成对比;最后用孔子感慨舜、禹、皋陶相让的例子,再次强调他们不汲汲于富贵,有服天下人之心,从多方面证明了狭天下者能办天下之大事(或“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的观点。(答对其中任意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
1.1】
分 析:
第二段是个连续的推断,两处方框处都是在句首,因此所填的文言虚词应能正确地体现上下句的推断关系。所以,要先根据上下句子的意思,来把握句子间的关系。就所在句子来看,其第一层关系为因果关系,“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是为因,“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是为果;其表因句“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又是转折关系。明白了这些关系后,再来看一看所提供的文言虚词,哪些能较好地表现出这种关系,然后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了。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2.2】
分 析:
文章第一段共两句话,其中画线的句子是第二句话,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能办天下大事的,是有天下大节的人;能立天下大节的,是把天下看得很狭小的人。立天下之大节,就是树立高尚节操;狭天下,就是以天下为狭,“狭”为意动用法。由此看,只有A项符合。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3.3】
分 析:
“此”,这,应是近指代词,很容易在文中指出其所指的原句,即“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 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然后就可根据这两句话的意思来概括了。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4.4】
分 析:
本题是要求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伊尹废掉国君,后又拥立被废的国君,天下人却不感到吃惊的原因,因此不能直接用原文的话来回答。所以,可在原文中找到这一原因,明确其意思,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转述。第四段文字最后揭示了原因,其标志是“何则”,以下的句子就是伊尹废掉国君,后又拥立被废的国君,天下人却不感到吃惊的原因,即“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其核心意思是得到天下人的信任,因为他素不追求富贵,不以天下为意。这样即可概括出答案了。
考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5.5】
分 析:
分析第③段是如何论证观点的,就是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思路。论述思路的把握可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结构进行,答题时可按文章先提出了……,然后分析了……,最后指出了……的答题模式来组织答案。具体做题时,可先对第三段进行段落层次的划分,从开头到“是故临大事而不乱”为第一层次,由孟子的话得出伊尹不以天下动其心,所以凭其才做到临大事儿不乱的结论:从“古之君子”到“亦足悲矣”为第二层次,将古之君子不屑高位千金欲有所作为与后之君子心系得失荣辱,老死也无暇顾及先前的志向,形成对比,进行对比论证;从“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到段末为一层次,用孔子感慨舜、禹、皋陶相让的例子,再次强调他们不汲汲于富贵,有服天下人之心。这之后,可根据上述所说答题模式来组织答案。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译文:能办天下大事的,是有天下大节的人;能立天下大节的,是把天下看得很狭小的人。如今平民中的男男女女,都知道廉洁忠信是美德,假使他果真能做到廉洁忠信,那么,他们的智慧谋虑,不一定不如王公大人的有才能;只因他们所争取的,只限于一筐饭一碗豆羹,而一筐饭一碗豆羹足够使他动心,那么,应当是他的智慧谋虑不超出这了。倘若一筐饭一碗豆羹,没有正当的理由不去拿,那么,一乡的人,没有敢用不正的办法来侵犯他了。一乡的人,没有敢用不正的办法来侵犯他,而他不能办理一乡的事,是没有的。由此而向上推论,他不取的越大,那么,他能办理的事情越远大了。辞让天下和辞让一筐饭一碗豆羹,是没有差别的;治理天下和治理一乡,也是没有差别的。然而不能去治理天下,是有所遮挡。天下的财富,是一筐饭一碗豆羹的积累。天下的广大,是一乡的推移。孟子说:“伊尹在有莘的田野耕种,不合他的道,不合他的义,虽然把天下的俸禄都给他,他也不接受。”天下的俸禄不能使他动心,所以他的才能全面;用他全面的才能来控制天下,所以面对大事而不慌乱。古代的君子,一定有超出世人的德行,不是苟且求得不同罢了。卿相的地位,千金的财富,有所不屑一顾。将用来扩大自己的心胸,使穷和达、利和害,不能成为他胸中细小的阻塞,来使他的才能全面,而想有所作为罢了。后代的君子,大概也曾经有过他们的志向了:但因为得失搅乱了他的心,而荣辱又从外界影响他,所以劳苦不休直到老死也没有空暇,也足够悲伤了。孔子写书到舜、禹、皋陶互相推让的时候,大概没有不叹息的了。把帝位的尊贵,而进行着平民的推让,孔子取它什么呢?取他们不奔走于富贵,有使天下的人心大大推服罢了。讲到太甲的被放逐,天下不曾有过这种情况的,而伊尹开始实行了,天下的人不认为可惊;以臣来放逐君主,天下的人不认为僭越;已经放逐后再立,太甲不认为他专。为什么?是伊尹平常所不屑去做的,足够取得天下的信任了。他看天下很微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而岂能忍心用废弃放逐他的君主来求利呢?
看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的网友还看了以下:

孟子两章的节奏划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2020-06-07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2020-06-09 …

揠苗助长文言文节奏划分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  2020-06-13 …

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  2020-06-1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伊尹论苏轼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  2020-06-19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3分)伊尹论①苏轼①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  2020-06-19 …

将这句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最好带有重要字词的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2020-06-29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者,天  2020-06-29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大政》(节选)贾谊行之善也,粹以为福己矣;行之恶也,粹以为灾己矣。  2020-07-28 …

老子其中的章节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  2020-07-28 …